阅读新闻

苏振华上将和他的“二哥”—辨识“七生”的一封信

[日期:2021-04-07]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刘格文 [字体: ]
2018年5月间,网络上出现了苏振华上将夫人陆迪伦旧存的一批信件,其中有一件是“七生”写给“二哥”的信,商家标注为“苏振华信札”,引起了我的兴趣。七生与苏振华是什么关系?信中的“二哥”又是何许人?于是,决定研究一番。

七生就是开国上将苏振华?
信札共2页,为铅笔书写,笔迹清晰,语句顺畅,很容易识读。若说“七生”这个名字,恐怕没有几个知道他是何许人。而提起苏振华,人们会联想到一个个闪光的头衔:兵团政委,军区司令,新中国第一任贵州省委书记,海军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等等。默默无闻的七生真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振华吗?
是的,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从网上可搜索到,苏振华,别名苏七生。

图片


查阅将军的传记,可以了解苏振华的传奇人生。
1912年6月2日,湖南平江的一个苏姓贫苦农家,生下了他家的第七个孩子。家里已经断粮几天,又多了一张嘴,怎么养活?就在孩子要被淹死在接生盆里的时候,奶奶哭着喊着硬把他留了下来。孩子保住了一条命,但连名字都没人费神取一个,顺口把他叫了“七生”。

图片


七生小时便帮家里干活,经常独自在深山里放牛、砍柴,变得越来越怯生,一紧张说话就结巴,于是人们又叫他“七结子”。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人领导发起平江暴动。少年先锋队队员苏七生走出山冲,赶到县城,要求当红军。人家笑着对他说:“你还小,过几年再来吧!”两年后,红军再度占领平江。根据共青团组织的决定,已是共青团员的苏七生带领村里的37名少先队员去参军。苏七生来到驻天岳书院的红五军团报到时,彭德怀见了他问:“你叫什么名字?”他答:“我叫苏七生。我以前来过,你们不收。这回我们来了一帮人,还有介绍信。”彭德怀高兴地欢迎他们当红军,对他说:“已经是红军战士了,取个新名字吧!”略一思忖说:“叫苏振华,你看好吗?”

从此,苏七生有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大名——苏振华。
从此,人民军队多了一个威名赫赫的百战将星——苏振华。
七生的二哥是谁?

苏振华兄弟众多,他排行老七。二哥是有的,但生平事迹无可细考,所知信息就是务农、做裁缝,不可能是信中在大寨受到陈永贵热情接待的人。倒是关于五哥的记载较为详细:五哥苏梅溪,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一去没有音讯,两年后辗转传来消息,说他已在南昌城下为国捐躯。

那么,信中的二哥又是谁呢?
资料显示,这个二哥不是“他”,而是“她”。她,就是苏振华的夫人陆迪伦。

为什么一个女孩子被人称为二哥?有这样几个版本:
在陆迪伦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忆苏振华将军》一文中,作者说:“我自幼性格倔强、固执,因而妹妹叫我‘二哥’,而不叫我姐姐。”
在苏振华的一封信中则说:“陆迪伦在家庭姊妹中排行第二,按湖南习惯,女子多按男子称呼。”

在纪实文学《海军上将之妻》中,有一段关于这个称呼的对话:
苏振华听陆迪伦的妹妹叫她“二哥”,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叫你二哥?”
陆迪伦笑着说:“我在家排行老二,又是个假小子的性格,所以我妹妹叫我二哥,连我父亲有时候也喊我二哥哩。”
苏振华开心地说:“那我以后也叫你二哥,叫你假小子!”
据此我们可以推定,这封信正是苏振华写给陆迪伦的。
苏振华先后有过三段婚姻。
第一次是他参加红军之前,母亲按照当地的习俗,为他找了一个叫娇妹子的姑娘,立刻圆房成亲,想用少年夫妻的情意拴住出远门的儿子。七生离家10个月后,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
苏振华的第二段婚姻发生在1938年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大队长期间,他和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学生孟玮结婚,婚后先后生育了6个孩子。1954年从贵州调到海军,婚姻出现了危机。孟玮说在北京遇到了年轻时的恋人,要求离婚,随后执意离家,独自住到工作单位去了。他想方设法要挽回婚姻,每到星期天就带着孩子去看她,但她始终没有回心转意。1958年,他奉命去莫斯科参加谈判,长达3个多月,孩子生病了,他请求孟玮回家照顾,孟玮不为所动,一次也没有回家看看。最终,这段婚姻无可挽回地结束了。
此后,苏振华一个人拉扯着6个儿女,生活很是困窘。那一年的国庆节联欢晚会,苏振华带孩子们去天安门城楼,手里抱着最小的儿子,两个半大的孩子跟在后面,小女儿拉着他的衣襟。恰好遇见刘少奇夫妇,王光美从苏振华手里接过孩子,说:“你这样怎么行呢,又当爹又当妈,会把人拖垮的呀!”毛泽东也知道了苏振华的婚变,用湖南话向苏振华说:“你‘放势’找,找一个合适的!”
在许多领导同志的关心下,苏振华找到了他生命中的生死爱人、第三任夫人陆迪伦。多年前有一个很不堪的传言,说是苏振华找了个小老婆,是歌剧《红珊瑚》的女主角,这无疑是谣传。歌剧《红珊瑚》女主角的饰演者是海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赵云卿,歌剧电影《红珊瑚》女主角的饰演者叫蒋晓军,而陆迪伦是海政文工团的舞蹈演员。
说起来,陆迪伦可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子。她的父亲陆爱群,早年留学日本,是参加过同盟会的辛亥革命老人。她的母亲周缦子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女性,大革命时期曾经当过周恩来、邓颖超的交通员,与李富春、张闻天、聂荣臻等都熟悉。一次,在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的联欢会上,周恩来看陆迪伦的相貌酷似一个旧识,问她:“你认识周缦子吗?”她回答说:“是我妈妈呀!”周恩来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怪不得这么面熟,你长得很像你母亲,我认识你妈妈的时候,她还没有你现在这么大呢!”不久,邓颖超就打来电话,叫她到中南海的家里去玩。
苏振华与陆迪伦由相识到结合,是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副政委方强出面牵的线。周恩来当面向陆迪伦了解情况,赞同他们好好发展。毛泽东也关心地询问过这件事。结婚那天,在座的有贺龙、罗荣桓、聂荣臻、罗瑞卿、陈赓等久经沙场的将帅和他们的家人。贺龙是主婚人,他说:“今天,我们这个‘公社’请你们两个吃饭。”并对轮番给新娘敬酒的孩子们吆喝道:“你们不要灌陆阿姨,我要保她!”这是1960年,海军上将苏振华48岁,文工团员陆迪伦24岁。

1975年前后的七生和二哥
七生写给二哥的这封信,时间为1975年7月,距他们成婚已经15年。在这15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婚姻也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和考验。
1967年1月,海军政委苏振华被非法绑架,随后是一系列的批斗、折磨、迫害。陆迪伦也受到3年多的关押审查,后来又带着两个最小的孩子陪伴苏振华下放湖南零陵劳动改造。在丈夫落难的时候,陆迪伦与丈夫患难与共,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家庭,保护丈夫。苏振华在给亲戚的一封信中这样述说:“因受我的连累,她5年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头3年她和我一样处于与世隔绝的境地,遭到反复围攻和追逼,受到了各种折磨,……直至今年正月初八还挨了顿痛打,全身被打伤十多处。”“在困难的日子里,她一面身受迫害,一面又要为我和两个孩子治病、衣食住行、孩子上学等付出很大精力和辛勤的家务劳动。5年来她精神上受到的刺激和身体的损伤远比我为甚……她的这些遭遇都是由于我的罪过造成的。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然而,我对她除了诚挚的感激之情无有什么可以(对她)慰藉和帮助。”当初对苏、陆老少配表示不理解的一些老同志,也纷纷称赞陆迪伦的坚贞。
1972年5月,苏振华恢复了工作,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海军党委第三书记。写这封信的时候,苏振华已经是海军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常委,参与指挥了西沙作战。毛泽东对他寄予厚望:“管海军靠你。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
1975年,也许是7月31日深夜,也许是8月1日凌晨(信的落款时间先写的是“八一”,后改为“七卅”),七生给二哥写了这封充满亲情和关爱的信。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你那天给施秘书打电话,我因外出开会未能直接通话。”——七生很忙。
“今天是‘八一节’……我刚出席宴会回来。”——七生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出席了建军节招待会。
“得知永贵同志对你们热情接待,希望很大,我感到高兴。望你们以实际行动感谢永贵同志、大寨和昔阳人民的期望。”——二哥到了大寨,并受到陈永贵的热情接待,可见她非同一般的身份。
“工作进行得怎么样?我还是两句话,一是政治持慎重态度,二是适当照顾身体。”——是嘱咐,是提醒,是关心,更是七生老成持重的政治经验的表露。
“你走后二位老官一直住在西山”。——西山,一个容易让人联想的地方,陆迪伦的父母住在那里。
“迪杰对他们非常关心,除每天电话联系还亲自去看他们。”——迪杰,即陆迪伦的妹妹陆迪杰。
二位老官“对我也特别的亲热,我怕他们感到寂寞,虽然开会较晚,还是尽量上山和他们玩玩,他们见到我总是要抱抱摸摸,一天的疲劳被他们(的)热情所驱散。我把你的电话告诉他们,他们非常高兴,还问你身体怎么(样)呢”。——多么温馨的场景,多么和睦的一家!
1976年10月,苏振华临危受命,调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为稳定上海局势作出了极大贡献。
1977年8月,在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苏振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9年2月7日,苏振华突发心肌梗塞,走完了生命最后的航程。陆迪伦——他亲爱的二哥,带着孩子们,在军舰的护卫下,把他的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南海。
文章结尾了,想起还没有交代一件事:这件信札最后怎么样了呢?它已从网上走下来,进入了我的收藏。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第1132期 新邮赏析|《厦门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今天发行
下一篇:联合国邮政发行《濒危物种》系列邮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