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杀鸡取卵”与“栽树乘凉” 张健初

[日期:2006-08-30] 来源:  作者: [字体: ]
    邮市又到“歇夏”时。作为专有名词,“歇夏”是邮市一种常规现象,也是行情起伏的例行定规。“歇夏”的两大特征,一是市场人气淡薄,观望气氛浓于参与气氛,买盘明显萎缩;二是邮票价格逐日下行,虽缓慢,但累计下来,幅度也相当可观。2006邮市“歇夏”,与闷热的天气同步,进入6月下旬,上海方面,“入市人流不多,邮商出摊率在35%左右。”北京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市场人气依然不佳,维持弱势格局,成交清淡,没什么主动性的买盘。”而一些热门品种的价格图形,表现得极为难看:“甲申猴”3个品种,大版从月初的34元,落至现在的30.50元,小版从27.50元低行至24元,赠送版也从17元一路阴走到15元;另一款生肖“乙酉鸡”,3个品种的价格,分别由22.50元、16元、12元,下滑到现在的20.80元、14.20元和10.20元;前期相对活跃的“奥运会”系列,这一阶段也蔫了下来,其中“会徽”从105元跌落到85元,“吉祥物”从56元下行到44元,不干胶小版则从77元低走到60.50元。

如果把这种阴跌比喻为“歇夏”,那么自1997那个夏天起,中国的邮市就一直在“歇夏”。曾经号称1800万的集邮大军,在这漫长的“歇夏”过程中,已经流失了85%,甚至更多。而苦苦坚持在邮坛的守望者,漫漫“歇夏”中,眼里也生出越来越多的迷茫。炎炎的夏风之中,新邮打折现象屡禁不止,基本上到了出一套就“折”一套的地步。而引领邮市波动的所谓强势品种,圈子也越来越小,底气也越来越弱。曾经被称为藏坛龙头老大的“集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说到底,与前期邮票发行方“杀鸡取卵”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卵在鸡腹之中,本应该顺应法则,等它自然而下。但愚者心急等不得,非要以“杀”而取之。这种方法当然有效,但在取出卵来的同时,也从此断了取卵的后路。两者相比,叫捡芝麻,丢西瓜,损失远远大于收益。正因为如此,“杀鸡取卵”多是一些目光短浅的愚者所为。不客气地说,当年的邮票发行政策的制订者,就是这样的愚者。回过头看,邮市今天的“歇夏”,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由发行方埋下了长长的伏笔——

1991年春夏之交,邮市首次出现规模性运作,大量闲置资金参与邮市,形成短时间内“求大于供”的虚假繁荣,也因此引发出大规模的炒作行情。本是经济常态“集者不能得其邮”,却被邮票发行高管利用,表现上是采取扩容政策调控邮市,但骨子里,是借此敛财,以改善邮政经营严重亏损的残局。果然,1993年,当邮市因邮票发行盲目扩容而萎缩时,管理层一变脸,又将“扩容”变相延伸,一方面以“地方选题”为由,无序扩大邮票发行品种,另一方面,借邮资上调之机,超常规提高邮票面值设置,其中高者,甚至是邮政流通领域也无法使用的50元高值。与此同时,官方制作的豪华邮品包装,也明目张胆从集邮者口袋里抢钱。1997年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仅仅加一个软壳包装,就强行收取集邮者50元。更有甚者,外包装的“软”字换成“硬”字,又另外加收20元。1997年年底,邮票发行方是赚得个盆满钵满,但类似“杀鸡取卵”的行动,不仅大大伤害了集邮大众的元气,又从根子上彻底毁坏了发行方的形象。自此始,邮市步入永无出头之日的歇夏期,直至10年后的今日,依旧没有任何实质性改观。卵取了,鸡死了。只图一时的眼前利益,忽略集邮经济持续性发展,最终毁掉的,是已经形成邮票发行的整体大好局势。“杀鸡取卵”固有一时之快,但快之同时,也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未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理层现在虽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但时间实在晚了些,需要做更多的补偿,才能慢慢挽回些影响。由此想到一句老话,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然“前人栽树”得不到眼前利益,但能让“后人乘凉”,也是无私奉献的最高回报。这同样是事物发展能够得以延续的一种保证。但愿今后集邮发行的“前人栽树”的行为多一些,“杀鸡取卵”的现象少一些.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406号文件
下一篇:包裹贴票严重回潮,用户抗议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