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PHILACHINA拍卖行6月21日举行拍卖会,与以往该拍卖行大多以珍邮做封面不同,此次PHILACHINA拍卖行以实寄封片作为拍卖目录的封面和封背(图1)。特别是在拍卖目录的最后,还专门有介绍上海汉英单线戳的文章,这在以往的拍卖目录上是非常少见的,对于广大集邮爱好者以及投资者来说,或许也应该从以“票”为主转换成以“戳”取胜。
作为一家在中国香港进行拍卖的机构,PHILACHINA在选择拍品时,自然要突出“香港概念”,此次作为封面的实寄封,就是一件1844年从秘鲁利马寄往广州的信件,这是一件私人传递邮件,在封的背面有马尼拉红色戳记,并有香港的中转戳,可以说是一件不同邮政系统传递的典型实寄封,估价25000至30000港元,成交价则达到了55200港元(包括15%的买家佣金,下同)。
对于广大的华邮投资者来说,关注的还是贴有早期邮票的珍罕实寄封,在此次拍卖中,1899年天津“京津时报”寄上海新闻纸无疑最为引人注目,上面贴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当1分一枚,销天津海关蓝色八卦戳,另盖天津邮政局1月21日蓝色中文大圆戳,有上海工部书信馆2月2日双圈英文到达戳,收件人为"Gunzburg"男爵,贴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新闻纸极少见,香港苏富比1996年11月7日拍卖目录第920号,并著录于《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下)》,在2005年内地一家拍卖行拍卖的时候,估价为38000至42000元,此次则达到了12万至15万港元,但或许是估价太高了没有成交。但一些低估价的清代实寄封却有着上乘的表现,其中一件1898年从汉口寄往安庆的,贴万寿加盖邮票的实寄封,估价2万至25000港元,成交价则达到了10.35万港元。之所以能如此受到追捧,主要是因为安庆当时尚未有官局开办,此信由民信局投递,背面盖有“安庆太古轮船邮局”民信局章。
此次拍卖目录封底的两枚明信片则是贴有德国客邮明信片,并均盖有“L.P.O”邮戳。“L.P.0”是英文Im-perial post Office(帝国邮政局)的缩写。在大清邮政创办之初,我国尚未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在出口邮件上,必须加贴邮联国(或地区)客邮邮票,以表示国际邮资。大清国家邮政承袭海关邮政旧制,大清邮政当局规定自1898年1月1日起,各邮局自刻“I.P.O”小横戳,盖于邮票与信封骑缝处,遇有邮票脱落时,仍留有部分“I. P.0.”戮记以资佐证。这两枚明信片的特殊指数就在于他们从始发地寄出时,并没有贴清代邮票,而是在上海加盖了德国客邮,并加盖了"I.P.O"记。像一枚明信片就是1900年4月15日从南京寄出,到上海为1900年4月16日,盖上海汉英单线戳,并在4月17日贴德国客邮,加盖上海德国客邮局邮戳,并加盖“I.P.O”戳记,到达德国的时间为1900年5月22日,成交价为32200港元。
对于许多藏家来说,在收集邮戳的时候,往往喜欢收藏一些罕见品,而对于一些常见的邮戳往往会被忽视,而此次在拍卖目录后面附属的一篇文章,就是有关常见的上海汉英单线戳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无疑是值得关注的,当对普通邮戳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就可能发现更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从有关邮刊来看,对于这些常见邮戳的研究往往会成为该领域的一朵奇葩,像美国中华集邮会的会刊中,就有《汉英单线戳之使用时间》、《上海汉英单线戳之日期换位》、《又见上海汉英单线戳之早期使用》等类似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