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应大力提倡邮品交换活动(集邮报)

[日期:2008-07-01] 来源:集邮报   作者:陈琪 [字体: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邮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邮友之间的互通有无,自愿、平等、自由自在地交换邮票,彼此拾遗补缺,把零散票配成了整套,把需要的封片换到了手,那种乐趣实在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文革”以后,集邮刚刚复苏时的邮局门前所自发形成的“马路邮市”,假日里也是邮友云集,人头攒动。买邮者有,但换邮者更多,那种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再后来,集邮发展了,组织健全了,人员增多了,范围扩大了。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诸如知识讲座、学术研讨、成果展示、邮集点评、集邮展览、邮票赏析、佳邮评选、主题征文,以及青少年、老年、社区、企业间的集邮经验交流、集邮夏令营(冬令营)、新邮预订、会员联谊,等等。不少基层邮协年初有计划,按步就班开展活动,年末有总结,还有的搞起形式活泼的集邮沙龙等。但是,邮友之间的邮品交换,却常常退居次席,有的甚至到了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境地。   

 

而实际上,这是集邮者的一种误区。因为,集邮首先在于集。设想,一个不收集邮品的人,能被称为集邮爱好者吗?能算作邮协会员吗?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集邮理论研究者”也许存在,但没有实物基础的“理论家”,恐怕玩的只能是文字游戏。而有的集邮爱好者,以为预订了新邮票,甚至数年坚持不断,但拿到了集邮册,便束之高阁,还自诩为“铁杆邮迷”,实际上那只能算是“邮票保管员”或叫作“藏邮者”。何况许多邮品并未开展过预订活动,尤其是一些实寄邮品,不仅订不到,从邮票商社或邮商个人那里也不一定购得到。但是,广大集邮者多年收集的沉淀积累,不仅是新邮,重要的是经过实寄的邮品。不只是邮票,亦有各类封片戳简。不仅是新中国邮品,还有建国前的邮品。不仅是有资的,还有无资、免资、欠资的。不仅是国邮,还包括诸多外邮。既有许多邮品,又有集邮文献等。集邮者手中的复品,或是自己不需要而恰好别人急需的,拿去交换自己心仪的邮品,实在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笔者认为,集邮组织应着力创造条件,疏通邮品交换渠道。许多集邮活动,也可安排一定时间,为邮品交换开绿灯。邮友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现场交换,当面协商。邮品易手,既可体现公平,又能保证质量,即使出现问题,也可妥善协商处理。   

 

通过邮品交换,使集邮者手中积压许久的邮品流动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既增进了邮友间的交流交往互信,丰富了集邮活动内容,又可调剂余缺,优势互补,提高邮识水平。因此,邮品交换要大力提倡,应成为各级集邮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集邮领域打假待何时(王光珉)
下一篇:理性投资 保持心态——《邮票投资必读》连载之二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