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从邮票信封到E-mail(榆林日报)

[日期:2008-06-24]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张小华 [字体: ]

来源榆林日报 一。尘作者张小华一。尘 时间2008-6-24 6:16:50 一。尘

  我从小就喜欢小打小闹搞写作,一。尘直到今天我仍珍藏着一封30年前的退信。一。尘那时,刚上小学的我突发奇想,希望搞清楚一道课外算术题,于是按照课本扉页上的地址写了封信。一。尘大约三周后,这封信由于“地址不详”被退了回来。牛皮纸糊成的信封上,尽管字迹有点褪色,还能看出落款处“人民公社”的字样。一。尘当年稚嫩的笔迹,开启了我写作、投稿的大门。http://xx007.com一.尘/
    初中毕业时,我在一个塑料皮的小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些报社、杂志社的通信地址。一。尘后面是同学们的毕业留言,末尾总是忘不了写上同一个乡不同村庄的名字。一。尘有些同学把原来写惯了的“人民公社”涂掉,改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乡”字。我的书橱中还收集了好多旧信,一。尘最早的信贴了8分的邮资,一。尘后来增加到20分、80分;起初是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信封,甚至还有一些自己手工糊制的信封,一。尘后来成为统一的标准信封,上下印制了填写邮政编码的方框……尤其特别的是一种正反两面印刷、体现节约环保理念的信封,一。尘收信人可以把信封沿粘贴线轻轻撕开,翻过来后粘贴成一个新信封,第二次投入邮筒,邮寄到第二位收信人的手中。http://xx007.com一.尘/

    最初投稿时,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信封好,端端正正地贴上邮票,一。尘再三核对地址之后才塞进邮筒。一。尘之后三天五天、一周两周地计算时间,期待回音。一。尘那时候总是跑邮局和收发室,一。尘甚至一见到邮局、邮车、邮递员就感到莫名的兴奋!到了寒暑假,由于较长时间不能收信,我总感到焦躁不安,一。尘仿佛得了病似的。初中到大学的10年间,平信、挂号信、特快专递等邮局的各项业务我都逐渐熟悉起来,一。尘同时摸索出了一些投寄的诀窍,确实也有不少的收获。各种获奖的荣誉证书、从几元到千余元的稿费单不断从邮局寄来。http://xx007.com一.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尘当各种媒体大谈PC、E-mail的时候,我仍与电脑、网络无缘。1996年,单位的办公室配置了台式电脑,后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开通了因特网。一。尘申请了电子邮箱后,我的通讯录上添加了很多带“@”的新地址。其中既有报刊杂志的投稿邮箱,也有许多同学、朋友的私人邮箱。一。尘此后,去邮局发信的次数明显减少,我更多地通过网络发送电子邮件。一。尘到2003年,我拥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上网也不再有限制时间。http://xx007.com一.尘/

    如今,一。尘不管文字还是图片,不分本埠外埠甚至不管国内国外,一。尘只要鼠标一点E-mail地址,邮件迅即到达指定地点。过去经常说写作人是“爬格子”,一。尘现在是敲键盘了;过去盼望着绿色邮政,现在只需随时随地打开翻看电子邮箱。如今,很难想像当年普通信件三四天甚至十几天的邮局投递周期!http://xx007.com一.尘/

    网络e时代,当一张张稿费汇款单接踵而来时,一。尘我的脑海变幻着一张张幻灯片:从笔墨稿纸到电脑键盘,从邮票信封到E-mail……30年来,一。尘“邮递的革命”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http://xx007.com一.尘/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市青少年邮票设计大赛揭晓(襄樊晚报)
下一篇:青果巷等“常州老房子”被搬上集邮册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