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龙的节日”“防疫驱恶”“祭祀屈原”等;江浙一带过端午节,有祭忠臣伍子胥之说;还有祭孝女曹娥等传说不一。据史料记载,早在这些传说之前,华夏民族就有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和悬挂祛瘟饰物等习俗。
2001年6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端午节》邮票一套3枚。邮票设计者借鉴民间木版年画的明快色调与均衡构图,采用装饰化的图案,向人们展现了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避五毒三项主要传统习俗。与此同时,湖南省集邮公司印制了一套《端午节》极限明信片,加盖邮票发行首日“湖南泪罗屈子祠”邮戳。该套3枚明信片的图案设计,与3枚邮票的主题相互对应,采用写实手法表现习俗内容,使装饰风格的邮票与实物场景的明信片,两者互补、相得益彰,生动地展示了端午节民俗文化的主题,是一套颇具特色的专印片中的极限佳作(图2-1赛龙舟、图2-2包粽子、图2-3避五毒)。
赛龙舟,是端午节风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龙舟竞渡。自唐代以后,以祭祀为主的龙舟竞渡活动,逐步转为宫廷与民众广泛参与的传统体育比赛。 “龙舟”因在船头、船尾安装有雕刻的龙头、龙尾而得名。古时龙舟制作工艺复杂,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据说,雕龙头要请专门工匠,选用上好木料,在封闭的屋内雕刻,这样龙头才能有灵气、有神性。历代各地的龙舟型制千差万别,竞渡方式也五花八门。
赛龙舟活动深受我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喜爱,赛龙舟的题材也多次荣登邮票方寸。香港邮政于1985年6月19日发行的《端午节》邮票,采用横四连形式同时还印有小全张。该套4枚邮票横连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竞渡龙舟场面,设计新颖,精彩生动。香港中外发展出版社与一家邮票社当时联合印制了一套4枚《端午节》极限明信片。因这套极限明信片的画面部分只占片幅的71.4%,达不到当时FIP极限集邮规则所规定的占75%以上的要求,且留有白边、印有文字,所以曾被视为不合格片而遭排斥和冷落,我也只好作为不规范片留存自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6年10月在西班牙马拉加通过了新的FIP极限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与指导要点,取消了对明信片图幅比例的限制,允许有白边和与主题相关的文字。用新规则衡量该套极限明信片,它完全符合要求,终于在20余年后获得了“解放”。
每年端午节期间,我国都要举行国际龙舟邀请赛和两岸三地的龙舟竞渡活动,赛龙舟已被列为国家传统体育比赛项目。除我国港澳台地区发行了“赛龙舟”邮票之外,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不少国家都发行过“赛龙舟”邮票。说不定,有一天赛龙舟这项活动还可能走进奥运会呢!
包粽子,最早源于汉代。中国人每逢节日都有不同的吃的讲究,粽子则是端午节的符号。古时的粽子包成牛角形状,称“角黍”,是祭祀祖先和神灵之物。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渐增高,粽子也就成了祭祀屈原的专用食品。据神话小说《续齐谐记》载:“一个叫欧回的人,他白昼见到屈原显灵,诉说祭祀食品都被蛟龙抢吃了,请求祀者用苦楝叶堵住盛米的竹筒口,外用五色丝缠缚,蛟龙怕二物。欧回传说,大家照办。”明李时珍在其所撰《本草纲目》里也介绍说:“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赠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其实,吃粽子应属顺节气说,农历五月天气燥热,糯米粽子性凉味甘,食之可驱热强身。粽子,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用料、包馅和风味,目前已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端午特色食品。
避五毒,是指端午节这天,人们用彩纸剪成五毒图案贴于门窗,或系五彩丝线于小孩子臂腕上,以避邪祛病、祈盼吉祥,这是端午节的又一个习俗。所谓五毒,一般指毒蛇、蝎子、壁虎、蜈蚣、蟾蜍。五彩线就是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按照古代阴阳五行的说法,这5种颜色蕴涵着五方神力。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发展成用五色丝线制成的香囊等饰物,里面装上朱砂、雄黄、香药等,外面绣上寓意图案,既可避邪又清香好看。图2-3明信片图案选取的就是一件民间缝制的蛙形香囊,是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