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樟星与《邮谭星语》。
深秋温暖的阳光,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更成为我市一位老邮迷满脸喜悦的一份真实写照:延续半个世纪的集邮之路,终于修成“正果”———他的集邮论著《邮谭星语》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今年10月出版发行。据了解,这是我市出版的第一部个人集邮论著。
从画邮票到集邮票
傅樟星是金华人,今年60岁。他一直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现已退休。“我从小喜欢画画,从八九岁时画邮票到后来收集邮票,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聊起往事,傅樟星记忆犹新。
傅樟星从小喜欢画画,一次,他偶尔看到信封上贴着的一枚新中国邮票,觉得图案漂亮,就照样画了起来。后来,为了画画,他开始留意寻找邮票。那时通信很少,每找到一枚邮票都如获至宝。他被邮票深深吸引,开始有意识地收藏。那时,他才10岁左右。后来,傅樟星集邮的劲头更大了,学校办公室的废纸篓、后门的垃圾箱都成了他寻找邮票的“宝地”。
“我有一个同学去他父亲的单位,发现收发室里有不少长期无人取的信,我们就偷偷揭下信封上的邮票拿回了家……”谈起曾做过调皮事,傅樟星像孩子似的笑了。他说,每当把邮票小心翼翼地贴到本子上,每当空闲时翻出来看看,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随着十年“文革”的结束,我国一度沉寂的集邮业也迎来了蓬勃的新发展。金华的集邮门市部、集邮展览会、马路邮市上,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经济条件好了,他也从过去集信销票,到兼而收藏新票。但从1998年起,他仍旧回到只收藏信销票这条路上。对此,他认为,虽然新票的观赏性高于信销票,但是新票随时能买到,时间长了易发黄,而信销票的收藏难度更大,也更有收藏乐趣和成就感。
傅樟星自豪地说:“除了纪、特邮票中的少数小型张外,新中国发行的邮票我基本上都收藏了。”据了解,在我市还无人能与他相比。
傅樟星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打麻将,但半个世纪的集邮给他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数快乐。由方寸邮票搭“红线”,使他结交了天南海北许多邮友,甚至远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在邮市的起起伏伏中,他品味到了“以邮养邮”的刺激与乐趣。“全国山河一片红”是一枚“文革”珍邮,他曾两度拥有又两度易手。对此,他并不感到遗憾。
从写邮文到出邮书
在我市集邮界,傅樟星是一位有思想、有品位的人,这并非由于他是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金华集邮》编委,更在于他的邮识、邮文。集邮时间长了,他不满足于单纯的收藏,而要向集邮、邮票、邮政史研究这一更高的领域迈进。
1982年,傅樟星撰写的《关于金华市工人集邮小组成立纪念戳的设计》一文,在《金华集邮》第一期上刊发,成为他的处女作。从此,他踏上了邮文写作之路。
20多年来,傅樟星在集邮领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终于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有质量的邮文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得到了专家的认同。
俞炳森是我市集邮界老前辈,他对傅樟星及其邮文的评价颇高。傅樟星热衷于我市邮政史、集邮史的研究,并成果颇丰。例如,《金华民信局考》、《光绪廿八年金华———美国实寄封鉴赏》、《金华“船递封”的出现及溯源》等,都具有相当的研究深度,在我市集邮界独树一帜。
2004年,傅樟星在参与市集邮协会《金华集邮文集》编辑时,曾将自己20多年来发表的200多篇、近40万字的邮文作了梳理。有邮友建议他不妨出本书,对自己半个世纪的集邮生涯作个总结,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精心挑选了70多篇、18万字的邮文,于今年10月终于出版了集邮论著《邮谭星语》,并配了不少相关图片。
傅樟星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金华的许多邮政、集邮史料越来越少,必须尽快抢救发掘。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写出一本金华集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