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北京奥运年,也是体育邮票的高峰年。《戊子年》邮票没想到让小老鼠玩球,乃一大遗憾。如果让我策划,非教它与百年不遇的北京奥运挂钩不可。或许可画一头媚鼠耍钢环,像杂技表演一样,把5个小钢环不停地抛到空中又接住。岂不生动而又体现时代特点!
最近重温了现代奥运的邮票史,发现自第2届奥运以后,有好几届的东道国,都没发行纪念邮票。那时候,法国、美国等,都把奥运竞技当作世博会的附属项目,不太重视。如今的情况不同了,奥运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世博会。今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经济崛起的中国,越来越多地展示着新的外交形象,而“方寸艺术”穿梭其中,不但有一套套中国邮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发行所谓“中国题材”的邮票。
我在中学年代进行专题集邮,曾热衷于体育邮票。生未有奥运健儿的速度、高度与力度,乃在“方寸”画面上寻求满足。世界各国的体育邮票,令我眼花缭乱。收集多了,互相比较,难免觉得设计重复,新鲜感渐渐消退。最终,兴趣转向了文学家专题。
体育属最大众化的活动,引起收藏的“普遍兴趣”,毫不足怪。因此,体育专题集邮也最易普及。而严格规范、数量有限的竞技项目,要设计出无穷变化的邮票来,难度也就很高。我想,无论设计者、策划者、集邮者,都值得好好地研究世界上不计其数的体育邮票。看一看某套邮票是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的?创造的智慧是如何迸发出来的?精彩出众究竟在什么地方?尤其对集邮者来说,不要止步于藏品的丰富珍贵,而要多琢磨出品者的匠心。研究的过程,即汲取营养的过程。那一份创制的美,会在许多人的研究中泛化蔓延开来。画家、雕刻师、印刷工人的那一份劳作,就像播下了种子,在更多的接受者的园圃里,生根发芽,长起来了。这是对“始作俑者”最大的尊重。
也有一种收藏是攒钱。藏了许许多多的奥运邮品,集腋成裘,某一日,它升值了,岂非好事?这是无可非议的。而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研究,总是更“值”的。就以中国邮政的北京奥运邮票来说,渐成宏大的系列,一旦邮友相聚,对邮票评头论足,彼此切磋,岂不得益匪浅?譬如票幅,启用正方形,端庄稳重,美观大方,但多大尺寸为好?我感觉,《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的票幅,33X33mm,比《戊子年》的恰当。这轮生肖票,36x36mm,票幅太大,浪费多少纸张!体育邮票以帕特农神庙和天坛为主图,增加了历史与艺术的内涵。如何在邮票中刻画运动员健美的体魄呢?纪念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美国邮票,似乎比不上纪念莫斯科奥运会的苏联邮票……如此等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邮会友是何等的乐趣无尽啊。 2008年北京奥运年,让我们好好研究体育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