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谁为新邮的涨跌买单 张万国

[日期:2007-05-03] 来源:  作者: [字体: ]

     人间最美四月天,在这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邮市也上演着一幕幕充满激情的剧目,“庚申猴”一举突破了3000元大关,03,04小版张风光无限屡创新高,编年小型张大举向面值进军,邮资封片冲高回落仍暗流涌动……在这一次板块齐动中,惟有新邮(2006年以后发行的邮票)萎靡不振,似乎在“跌跌不休”,2006年册缩水严重,新邮小版张阴跌不止,07新邮“京剧生角”、“李可染作品选”更是跌破面值,“绵竹木版年画”小全张也跌破邮局发行价……尽管多年来炒新是市场的主旋律,但在这个季节似乎再次印证了“妙新有风险”这个道理。那么,谁又会为新邮的涨跌买单呢?    

        2006年是新邮预订者值得高兴的一年,一年下来所订邮票其总的是没有贬值,反而有所升值,且幅度不小,这恐怕是多年来难得的景象。而邮商在新邮上也赚足了钱,起码打折票少了许多,这得益于邮政的强力调控。2006年邮票的发行,主管部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宏观调控,我们从已公布的2006年前三个月纪特邮票的发行量就可见一斑,套票发行量最少控制在766.80万套,小全张在766.80万套,小版张在100万版,小本票在533.10万本。而网上有消息称,“早期领导人(二)”更只有630万套,无风不起浪,倘若属实的话,2006年邮票的发行量相当于1987年的邮票发行量,“早期领导人(二)”难怪是一“票”难求呀,一上市就升值十几倍,演绎出新邮的神话和传奇。无独有偶,“乌兰夫100年”和“和谐铁路建设”两套新邮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本上都是没有零售,其价位高高在上,即使近期有所回落,也高出面值许多。或许有了它们的支撑,2006年册才不会跌破面值,也才有今天热闹和欢快的局面。    

       2007年春节在2月18日,时间相对比较晚,也导致了06年册的行情从1月到3月的长期持久高潮,进入4月份有所回落也是正常现象,该买的都买了,该送的也送了,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价格的高低。不过06年册供应的确十分紧张,且价位颇高,市面上又都是总公司制作的年册,过去那种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年册基本销声匿迹,甚至连各类空册都非常难买,让集邮者有些始料不及,也让不预订新邮的集邮者更是措手不及。在我们这里,至今只有一种精装册(贺岁册)上市,售价也由总公司定的188元涨至230元,“利”字当头,看来下面的公司还要扒层皮,以至于有人在报纸上撰文发出疑问:年册溢价销售合理吗?僧多粥少,物以稀为贵,一切都是紧俏惹的祸。    

     其实,“宏观调控、适度从减”并没有错,错的是新邮一方面没有零售,一方面又在市场上打折,还要对未售完部分统一上缴销毁,这种悖论与怪圈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俗话说,过犹而不及,在此,谁为新邮的涨跌买单已不言自明,而无须赘言。

大江南收藏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搞好“纪票特发”的善后工作 杜德玉
下一篇:邮币卡:十年一轮回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