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3日“乌兰夫诞生100周年”邮票刚发行,其市场价格就节节攀升,面值仅24元的全张票居然在短时间内狂涨到超过300元。同样,今年1月5日发行的“丁亥猪”刚一发行,也受到市场中部分炒手的哄抬炒作。而有人据此认为新的一轮行情就要开始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靠不住的。大量事实证明,炒作出来的价位都是站不住的,新邮的价格要依据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才有可能步步走高。
炒作新邮曾经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主要操作手段,但随着市场的日益规范,集邮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趋理智,邮市中的炒作行为,终将逐渐退去。特别值得警惕的是,邮市投资者在某个品种达到高价位时入市,很可能造成血本无归的局面,因此,多一些理智,少些疯狂,遵循集邮市场规律,应是邮票投资者的正道。
首先,去年底、今年初发行的邮票在二级市场出现的紧俏局面,与邮政当局严控上市量有关。
试想,如果新邮能够敞开供应,或者部分公司能够像以前那样到二级市场放货,市场就难以维持其高价位。但许多市场人士都知道,虽然这些邮票价格高昂,真正的成交量并不大。换句话说,这些高价位的邮票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但岁尾年初的邮票价格坚挺,却营造了年册销售的良好氛围。年册不仅不会出现打折局面,许多购买者以较高的价格购入后,还能获得一个“物有所值”的心理满足。
其次,二级集邮市场作为一个自由市场,炒作是现阶段法律、法规所允许的,但并不值得提倡。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邮市场历经了数次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新邮炒作疯潮。当时确实成就了一小批一夜致富的炒邮者,但在1997年春季里的蜂拥炒作人群中,他们是极少数者。与他们成为鲜明对照的是一部分投资者倾家荡产,大部分投资者亏本出局。因此,炒作市场不是一个正常的文化市场,更不是普通集邮爱好者的消费市场。它的市场特性与博彩市场基本相似,广大集邮爱好者并不希望上海卢工成为上海的拉斯维加斯赌城。
投资者将股票炒作引入邮市后,短时间内,各种邮票被沉淀下来(可以肯定地说,“乌兰夫邮票”是2006年新邮中,相对沉淀率最高的一套邮票),正是炒作破坏了新邮的使用,抑制了新邮的消耗,从而最终影响其市场价格。炒作打击了集邮者的邮票消费的积极性,其逆反心理产生几年内无法恢复。
第三,是炒作新邮行为断送了一大批优秀邮票的良好市场前程。
“春节”小版张刚发行,就被暴炒到300元以上,但这个时间维持并不长,最近几年,这个品种一直维持在50元左右。“辛巳蛇”票的赠送小版张,小巧玲珑,比部分的小型张面积还小,本来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也是因为刚面世后就受到狂炒,21.6元面值的小版张被炒到超过280元后一路下跌,如今的价格居然还不到面值。第三轮生肖票“甲申猴”、“乙酉鸡”和“丙戌狗”刚发行就被炒作,大家再看这些邮票目前的价格就能知道今年的“丁亥猪”大版张虽然一度达到60元的价格,但下跌是迟早的事。
第四,邮市的炒作行为极易打乱新邮发行量的正确决策。
去年,全国各地邮政当局销毁了大批库存邮票,这说明多年来新邮的发行量明显偏大。而造成这种局面与市场的炒作是分不开的。新邮的发行量是依据需求量来确定的,而炒作总是造成虚假的需求,大量的新邮因为炒作而由邮政仓库转移到了社会这个大仓库,从而破坏市场的正常供求关系。
第五,炒作打击了正常需求,对邮政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丁亥猪”刚发行,就有部分没有预订到今年新邮但又想购买实寄的人处境为难。他们因此产生抱怨、不理解甚至向新闻媒体投拆等情况,都是值得理解的。炒作新邮对部分投资者也只兴奋于一时,当价格跌落后,痛苦却是长时间的。第三轮生肖票“甲申猴”发行后,炒到每个大版张120元,但目前只有34元,当时高位入市的投资者何年何月能够解套呢,其实炒作者也不知道。他们回过头来认为邮政当局的发行量过大了。
邮市正在逐步恢复健康,一级市场是新邮的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只能是新邮的补充市场而非主流市场。面对集邮大众,邮票投资者针对集邮者的需求做些清、民、解放区以及新中国老纪特、老JT邮票、外国邮票以及各种封、片、戳的生意应有一定的市场。作为邮商也可以投资新邮,但这种投资不是炒作,是靠超前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