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3月1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1997年邮市繁荣之时,仿制、盗印的各种邮资票品纷纷出炉,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珍邮赝品,害人不浅。今年邮市再度升温,“李鬼”邮票很可能卷土重来,我们特别提醒集邮爱好者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真伪邮品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你看,这枚真的《庚申猴》采用的是雕刻版印刷,而这枚假票用的是胶版印刷,毛发不凸出,且齿孔不规则,只要稍作比较,就能予以区别。”资深集邮家一边拿着实物,一边向收藏者讲解着辨别假邮的技巧。
在“3·15”到来之际,云洲古玩城举办新中国邮票辨伪展,吸引了众多集邮爱好者,不少人更是带着自己的邮品前来向“老法师”取经,以鉴真伪。
高价票是造假主要目标
“由于市场价格较高,庚申猴票和一些早期的文革票是造假者的主要对象。”云洲古玩城邮币市场部副经理徐建华告诉记者,“这次邮展展出了真假邮票200余片(套),范围基本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纪特、JT、文革、编号票以及封、片、小型张等各大类,其中不乏珍邮。通过展示、对比,可以使集邮爱好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从之前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假邮诈骗案件来看,大多采用了低价诱惑的策略。这些骗子利用人们想捡漏的心理,编造一些故事,低价出售这些假邮,很容易让买家心动。
去年,宝山警方曾经破获一起系列假邮诈骗案,涉案价值约10多万元,受害者都是年过花甲的集邮爱好者。其中一位陈老伯在邮局门口碰到一名中年男子。他自称父亲去世后留下一本邮册,想变卖换钱。邮册里面有“梅兰芳舞台艺术”、“毛泽东最新指示”……张张都是珍品,最后一页竟是世界珍邮“祖国山河一片红”。这枚邮票曾经卖出68万元的高价。而整本邮册男子只出价2万元。陈老伯以为碰到了不懂行的人急于出货,便用自己多年收藏的价值1万多元的纪念钱币与男子交换,回家后才发现这些“珍邮”都是赝品。
伪票制造的几大手段
上海集邮文献研究会会长王夫良告诉记者,假水印、假背胶、假加盖等,都是伪票制造者的常用手段。
上述那个案件,其中的“珍邮”全是造假者从邮票目录书中抠出的印刷图片,通过重新处理冒充真邮。为达到逼真效果,造假者还用锥子和铰链自制打孔器,在图片边缘打出一圈类似邮票上的齿孔。
这种造假手段应该说还是比较低级的,只能欺骗一些老年集邮者,而像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假邮票销售则采用了“高科技”手段,欺骗性更大。
如在某交易网站曾经出现过一枚“一片红”邮票,上面还盖有1969年的邮戳,价格才几千元,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假邮票,其第一道工序是选用纪念张,这种用电脑扫描仿制的花纸头,其右下角有一黑斜杠;第二道工序是上背胶,即在邮票背面上一层胶水待其风干,把花纸头伪造成胶版印刷的票品;第三道工序是盖邮戳,特别是用邮戳上的某条线把花纸头上那个黑杠遮住,如果不细看很难辨出真伪。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邮戳只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做旧,使新票看上去陈旧。
除了以假乱真,还有以真变“珍”的。这类造假是把真正的邮票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珍罕之品,以获取暴利。如把真票的齿孔剪掉,使其成为无齿票,也有将无齿票或小本票无齿孔的两边打上齿孔。
掌握技巧免入陷阱
王夫良认为,邮票的真假通过一定手段总是能够被辨别,关键是集邮者要掌握一定的辨伪技巧,才能免入骗子的陷阱。
首先,要多了解一些邮票辨伪的资料。掌握邮票的纸质、版别、印刷、票幅、齿孔、背胶六大要素的基本知识和识别方法。
就拿目前邮市中最为火爆的庚申年猴票来说,市场上充斥的假“金猴”邮票有些几乎可以乱真,但真票的雕刻刀法线条流畅,图案凸凹感丰满,刷色鲜艳。假票虽然有三四种版别,但雕刻刀法显得散乱无章,断裂现象颇多,票面上“庚申年”、“8分”的差异较为明显,有的背后无专用背胶,而用非胶性涂料冒充。
除了庚申年猴票,一些早期发行的小型张也是造假者经常仿冒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真品使用邮票专用纸,彩纯正,附着感强;假票采用铜版胶版印刷,左侧文字模糊,断裂多,印刷网纹明显,刷色不正,背胶也不是专用邮票胶。许多珍邮还有专门的暗记,集邮者可以通过购买专业书籍,如《实用中国邮票辨伪录》、《中国邮票辨伪图录》、《中国邮品辨伪必备》等来提高自己的辨伪常识,并在购买邮票的时候进行比对。
由于骗子针对的主要是贪多求全的集邮爱好者,一旦欺骗得手就溜之大吉。因此,集邮爱好者千万不能贪图便宜,到路边的“邮贩”或者网上购买高价珍邮,而应选择有固定摊位的正规邮商处购买,即使发生纠纷,也可以通过市场管理部门进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