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2006新邮:销多?毁多?订多?

[日期:2006-12-19]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张健初 [字体: ]

  2006年度的新邮发行量,又重新变换公布方式。在发行方2005年出台的新邮政策中,就有专门的明确的规定条款:新邮发行期(6个月)结束后,各级邮政营业窗口和集邮公司同时停止销售。国家邮政局统一回收零售窗口未售出的邮票,进行清点封存,销毁处理。回收工作完毕后,再向社会公布邮票的发行量和销毁量。

  集邮者翘首以盼,但直到12月“大雪”纷飞之际,2006第一季度的邮票发行量(前3套已有公布),才悄悄撩开面纱(销毁量没有公布)。公布的前7套邮票,除生肖邮票“丙戌狗”(0.55亿)外,其它几套邮票,高的接近1000万(单枚套“取消农业税”),低的只有不足770万(“武强木板年画”),其余多在800万左右。严格地说,这个数字,低于市场参与各方的估计,较之2005年,也有平均20%以上的降幅。

  从印刷厂运出来的邮票自然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而在以前,从印刷机上流出来的数字,就是所谓的发行量。2006年新邮政策改革,“发行量”有了新的含义——印刷量减去销毁量之差。邮票发行的公信力自然不容否定,我们也坚信发行方在对邮政营业窗口超过6个月发行期而未售出的纪特邮票进行了统一销毁后,公布出的纪特邮票“实际发行量”。但喜欢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参与者,更好奇其中的“实际”,究竟“实”在何处。也就是说,2006年新邮计划印量和实际印量,之间有多大差距。

  必须承认,新邮预订走掉肯定是绝对的大头,以“武强木板年画”766.8万套为例(这个数字最接近真实的市场),新邮预订走掉的,至少在60%以上,也就是450万左右。虽然新邮预订者年年经济利益受损,新邮预订业绩近些年来持续滑坡,但作为传统的收藏途径,集邮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诱惑力。450万预订数,自然不全是一票一张的普通订户,还包括方连订户、小版订户、大版订户,以及其它订户。这样算下来,参与新邮预订者,应该在200万左右。

  新邮延伸出来的邮品开发消耗,自然也占去了相当比例。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中国集邮总公司;二、各地集邮公司;三、原地集邮公司。还是以“武强木板年画”为例,由于原地地域性太强,辐射面也相对狭窄,因此,新邮附加邮品开发,相对弱一些,其邮票“实际”发行量,也相对较小。从公布的发行量来看,这个数字大概在15万左右。

  2005年发行方口号喊得很响,一再强调要对纪特邮票发行销售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预订为主,零售为辅”调整为“预订和零售并举”,加大邮政营业窗口纪特邮票的零售数量,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但从执行的效果看,属于“雷声大,雨点小”。至少我们没有看到哪座城市有新邮发行首日敞开供应的信息。当然也要拿一部分到邮政窗口做些样子,但这个数字,可以肯定是小之又小。小到什么地步,估计不会超过10万套。如果数字大了,大家都可以在邮政窗口轻松买到自己想要的新邮,那新邮预订的霸王条款,又如何能在2006年继续执行?

  这就让我们对最后“逾期未售出”的纪特邮票有了实质性的疑问,这个疑问,自然也牵扯到发行方大张旗鼓进行的销毁工作。既然邮政窗口无邮可售,自然不存在“逾期未售出”,既然没有“逾期未售出”,又哪来邮票进行销毁?当然,这只是参与者单方面的胡思乱想,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也就不存在有任何参考意义。

  说到底还是有三个感受:一、发行方不显长,不护短,按实际数字公布发行量,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二、集邮队伍大幅萎缩,集邮事业如“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境况一年不如一年;三、发行量年复一年萎缩,邮票收藏增值的概率也一年一年加大。三个感受抒到一起,也不知是酸是甜,是苦还是辣。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圣诞节邮票,一个世界性的专题
下一篇:行情盘整多观望气氛浓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