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玛勒卡”邮票当钱花

[日期:2006-12-18] 来源:哈报新闻网   作者:郑 琦 [字体: ]

【图片说明】与辅币等值流通的“玛勒卡” 郑琦摄

 提起邮票的用途,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邮寄信件”几个字来,然而很少有人能知道有一种邮票曾作为辅币,在哈尔滨及东省铁路沿线流通使用过。邮票当钱花,这并非天方夜谭!

  沙俄早年发行的邮票面额分别为10、15、20КОП(戈币),面积为24mm×29mm,纸质较厚,正面印有沙皇头像及俄文尼古拉一世字样,背面印着双头鹰图案和俄文“此票与辅币等值流通”字样(见下图)。当年它除作为邮票正常使用外,也曾代替小额货币与当时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辅助货币同等流通,在哈尔滨及东省铁路沿线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使用多年。老哈尔滨人当时称呼这种独特的钱币为“玛勒卡”,即俄文Марка(邮票之意)。

  说到这种独特的邮票,还得从哈尔滨早年的地方邮政说起,那是一百年以前的事了。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政府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建设中心,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从俄国海参崴迁至哈尔滨田家烧锅(现香坊区),宣布中东铁路全线开工。从此,俄国人陆续来到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我国东北完全变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

  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沙俄政府利用中东铁路不断地扩大对我国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的侵略,完全控制了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等中东铁路沿线市、镇的行政、军警、司法、内河航行、教育等项特权。除此之外,沙俄政府凭借东省铁路公司特权继续攫取各地邮政权,全面加速对这一区域的政治控制及文化渗透。

  早在1898年11月,沙俄政府就在哈尔滨埠头区(现道里区)江边,建立了第一所小规模普通邮局,出售俄国邮票,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内传递邮件。1900年哈尔滨总站俄国邮局成立。1903年7月13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沿线的俄人骤增。就在这一年,俄国财政部、内务部召开会议,决议在中东铁路沿线设立俄国邮局,企图进一步侵夺我国邮政权。随后,东省铁路公司在哈尔滨及沿线十二个大站正式开办俄国邮局,并在哈尔滨秦家岗(现南岗区)邮政街建立了俄国邮政管理局(现邮政街因此而得名)。从此,沙俄完全控制了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的邮政大权。

  哈尔滨地方邮政与我国邮政一样,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早期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开办的邮局均使用沙俄政府在俄国发行使用的印有沙皇尼古拉一世头像和双头鹰图案邮票。使用中在原有邮票上加盖俄文“Китай”(中国)字样后使用,有的按一戈比相当一分,一卢布相当一元改值,并加盖“FEN”(分),“YUAN”(元)后使用。在哈尔滨也可直接加盖俄文邮戳“Харбин”进行邮递。

  据史料记载,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中东铁路仍然控制在沙俄残余势力手中,因而这种印有沙皇头像和双头鹰图案的“玛勒卡”依旧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继续使用。1921年1月,滨江道尹出示布告,封闭了设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邮局。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加入了万国邮会,交通部于2月28日将哈尔滨及中东铁路界内由俄国人开设的邮局一律接收,收回了邮政权,并在哈尔滨南岗区开设了“吉黑邮务管理局”(现民益街100号,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址),俄人邮局先后关闭。从此,邮政大权回到国人手中,“玛勒卡”终止使用。至此,哈尔滨早年使用过的独特小额辅币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新邮预订截止 邮政新规:半年未售纪念邮票统一销毁
下一篇:股市早盘震荡上攻 酿酒股飙升沪指站上2300点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