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的上海钱币社由于不是沿街商铺,没有直接的门市收购,他的钱币货品全部也是依靠向钱币业同行进货。同行业间交易的一个不利条件是双方的利润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方面,汪的作风明显跟马定祥先生不同。马先生的一贯作风是祥和、静然,他认为价格可以接受的购定,认为不能接受的撇过不提。从来不跟人家讨价还价。汪则不然,他喜欢喋喋不休,跟人家讨价还价个没完没了,一般来说,他的给价是对方开价的八折;当时邮商的批量交易利润一般都在20%上下,这样的给价有时会令出售方无利可图甚至略微亏损。不过,因为汪的吞吐量极大,几笔交易下来,盈亏相抵,出售方一般还可以保住一点微利,何况,大批量交易总可带走许多原本卖不出去的滞销货品。所以,无论邮、币,同行仍都乐意和他做交易。
20世纪50年代初,我第二次经商期间,也常有或多或少的批量邮品和纸币售给汪,汪欣赏我的为人,将我视为知己,彼此间交情很好,因此,我常去他的店铺、寓所座谈,不时还帮他整理整理货品、参与他跟同行之间的进货交易。我发现,汪在跟个别几位邮、币同行侃价时并不都是像平时那样按对方的开价打八折给你,而是七折、六折,折扣越打越大,更奇的是,居然不必多费口舌,都能爽快成交;我对此不解,问他是何道理,他回答说:“这人太调皮。上次我打了他八折,这次他把价全抬升了25%,所以我打他个六四折,下次他再抬升,我就只给他对折了。”我又问,长此下去到最后会怎样?汪说:“我照样加大折扣,直到他老实开价为止!”
同行业间交易,折扣是个矛盾,这犹如两个走路人相向走在独木桥的中间,大家都想走到对岸,谦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友好地洽商才是最佳方式,其关键是双方要开诚布公,在力争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对方的利益。像上面那样的尔虞来我诈去的,实不可取。我事后计算过,这样操作下来,到第十回合,给价就只及开价的10%(一折)上下了,那还像个正常商业交易的样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