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最近邮市有些烦

[日期:2006-11-24]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张健初 [字体: ]

  进入11月中旬,又到一年一度的新邮预定日期。在往年,这是邮市行情向上走的阶段,因为要吸引来年的新邮预订者,邮票发行的决策部门,无论动什么样的脑筋,也要把市场给炒一炒。有行情才能有热度,有热度才可能把集邮者口袋里的钱,先放进自己的口袋。但今年似乎没有任何变化,11月中旬10天,人气平平淡淡,市场平平淡淡,成交平平淡淡,行情自然也平平淡淡。想从中找到一些亮点,真如俗语所说,比登天还难。如果非要找,找到的,也只能两眼泪汪汪。如“奥运”极限片,月初时还风风光光在300元附近,现在却掉到185元以下了,跌幅接近40%。另一款极限片“长征”,市场一度高炒到110元以上,之后便哗哗哗往下走,直落到65元左右。好在其它邮品虽有下跌,但跌幅微弱,勉强给参与者以一定信心。

  为什么邮市会出现这种烦心局面?邮票发行方呢?他们不忙着搅热市场,去干什么东东了?也怪他们,也不能怪他们。这一阶段,邮票发行方实在顾不到许多了,他们正忙着自己的以“三定方案”为主要内容的邮政改革。好在国家邮政管理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经尘埃落定,马军胜和刘安东分任两个机构的掌门人,可望在近期正式挂牌亮相。上行下效,各地邮政也都陷入邮政监管机构和邮政公司分开的事务性工作。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分”字,但对于邮政系统,却是旧格局与新体制的重大变化。相比较而言,新邮预订只是年度工作,是小芝麻。而政企分立,是邮政长远之大事,是大西瓜。丢点小芝麻,无关紧要,对邮政影响不是太大。而西瓜一松手,落到地上,可就摔成了无法收拾的烂西瓜!

  与此同时,邮政资费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说涨就涨上来了,而且涨的幅度高达50%。据官方解释,邮资调整的目的,“是为理顺邮政资费结构,缓解邮政行业经营困难,促进邮政行业发展和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但细看之下,也有意思,此次邮资上调,只有两个业务品种,一是平信,包括本埠和外埠,二是明信片邮资。而业务量相对较大的印刷品、包裹以及快递等,却没有动。这与前期的一动百动,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其它业务都存在竞争风险,价格提得太高,业务就会大量流失。我国邮资的上调,是从1990年开始的,当年平信资费从0.08元调整为0.20元,1996年调至0.50元,1999年上调到0.80元,这次再次调至1.20元。前几次邮资上调,都带动了邮市行情的波动,尤其是1991年和1997年,几乎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这一次的邮资上调,多少也算是亮点,按比例,邮市价格应该上涨一半。但非常遗憾,市场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也许他们对邮资上调已经麻木?想想也合情合理,此次上调的品种,明信片无法对市场形成冲击。而邮政的平信业务,已经萎缩到了极致,也构不成对高面值邮票的刺激。

  11月17日开始办理的新邮预订,波澜不惊,连邮票发行部们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据官方介绍,此次新邮预订有8大变化,但集邮者从中看不到任何变动,最起码没有鼓动人心的变动。新邮预订是邮票发行套在自己头上的一根紧箍咒,在一个信息开放、市场开放、交易开放的时代,还想以计划经济的模式圈住消费者(非集邮者),可以说是最原始也是最蠢的经营理念。集邮人不去预订新邮,新邮改变不了问世就打折的命运,发行方依旧顽固地坚守新邮预订。市场面对的,始终是这个走不出的怪圈。一而再,再而三,它们也只选择以行情下行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2006年邮市,夏冬季节转换太快,参与者几乎没有感觉到秋的凉意,就已经在冬的寒风中苦苦煎熬了。这种局面,无法不让邮市心烦啦!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阿里巴巴携中国邮政涉足物流
下一篇:邮资上调市场温和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