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以及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一个月内第二次就其货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央行“三率”齐降,背景正值全球几大央行联手降息。在全球一片拯救声中,中国央行此举,引人注目。如果从中国经济保持着较快速度、较高质量的增长,就是对全球经济的重大贡献这个角度去理解,降息举措自然也是中国参与全球联手救市行动的一部分。而单从国内经济的角度观察,此调整相当敏锐地反映了经济运行新的趋势,其中有些趋势将在四季度进一步强化。
一个趋势是,今年1~7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口增速明显超过出口增速(两者分别为31.1%和22.6%),到了8月份,进口大幅增长、出口温和增长的态势急速反转为进口大幅回落、出口小幅回落,考虑到9月份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支撑“中国制造”大量出口的外部需求将会进入持续、明显衰退阶段,出口增速很有可能继续下滑至20%以下。
其二,排除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一次性因素,8月份进口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需求显著降低。当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2.8%,比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再加上汽车、家装等耐用品消费自今年年初起持续委靡,提振内需的任务开始面临投资、消费增速双下滑的考验。
其三,内地股市自去年10月起一路暴跌,短短11个月内大盘缩水幅度高达七成,上市公司动态市盈率已然接近历史低点(998.23点)时的水平。此态势显然不利于金融稳定,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比如,托宾q值(企业市值与重置成本之比)不断缩水,致使企业不愿发行股票扩大投资;同时,不少投资者深度被套,致使居民消费意愿与能力一定程度上受损。
另外,近期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另一项新的趋势是通胀压力开始衰减,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这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CPI同比涨幅首次回落到5%以内,这其中,除了季节性因素导致蔬菜类价格大幅下降以外,更为持续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衰退所导致的非食品价格上涨乏力,预计未来时期上游PPI涨幅也将因此转而下行。
上述经济趋势较为一致地揭示出中国经济告别2002年以来持续扩张的景气周期,6年来首次比较明确地进入回调盘整阶段(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明显回落8.8和16.1点)。以此为标志,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双防”任务,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已经基本完成自身的使命。
鉴于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分别于今年4月和7月,将宏观调控目标修订为“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以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这种一脉相承的嬗变过程,从其外在的一面看,反映出今年确实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国内不可测因素之多前所未有;从其内在的一面看,反映出决策机构经多年实践,调控思路更为务实,调控手段更为灵活。
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去年底确定并于前期一以贯之的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已经出现明显松动,如连续两次下调人民币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重启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工作、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并改为单边征收,以及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等,都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此次“三率”齐降,明确揭示出宏观调控新的目标和重点,即,根据当下中国经济运行新的趋势,未来时期宏观调控固然需要继续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但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困难度和紧迫性应该被投以更大的关注。与之相适应,如果国际、国内经济进一步趋紧,“一紧一稳”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也应把握趋势,及时相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