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文/顾云尧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中国的时尚流行之都。时髦的太太在红房子吃法式大餐,到凯司令喝下午茶,去大光明看欧美大片,还有便是在自家的客厅里,听着收音机,打毛线。 打毛线的历史,不知从何时追溯,然而,它的时兴却让人记忆深刻。在那些岁月里,绒线字号多,也为太太们打毛线提供了方便。沈莱舟也是在那段时期里创办了恒源祥公记绒线号。起初,小小的恒源祥绒线号并没不怎么夺人眼球,可在聪敏善思的沈莱舟的运作下,不仅让恒源祥迅速在绒线号中脱颖而出,也同步掀起了一股“编织热”。 改善绒线布局陈列 令人耳目一新 据悉,在先前的绒线字号中,所有的店都没有玻璃橱窗,店内黑乎乎的,绒线都是一大包一大包的放于木头柜台中,顾客要买时,伙计方才拿出来让你瞧一瞧摸一摸,买错颜色也是时有的事,不足为怪。与众不同的沈莱舟却并没有将这般旧规矩承袭到恒源祥中。于是,恒源祥绒线号创陈列先河,独树一帜。《羊行天下》中有如下生动的记载:“门面全是大玻璃橱窗,柜台也是玻璃柜台,亮堂堂的。橱窗里还装上了当时极为罕见的霓虹灯,华灯初上,霓虹灯闪烁,令人眼花缭乱。而玻璃柜台里的绒线依照全毛、混纺、粗细、色彩一绞一绞地放着,顾客一目了然。”耳目一新的陈列布局,令顾客有了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对顾客而言,来恒源祥买毛线,不止于买物这般简单,它带给她们一种不一样的购物氛围与体验,让顾客内心产生了一种愉悦。 聘编织大师堂内授课 掀起上海滩编织风潮 改换堂内布局陈列,使得恒源祥在绒线行业内开始崭露头角。可沈莱舟明白要使恒源祥更上一层楼,单单依靠外观的改变,并不能有长足进步。于是沈莱舟又再次巧思经营策略。 在绒线的一针一织中,沈莱舟渐渐地挖掘出绒线的优点。相比其它纺织品,绒线可以反复拆结,编织出各种各样的新花样。若能将绒线的编织花样不断翻新,并教授于广大人士的话,那绒线作为编织的原料自然也能大开销路。 于是,沈莱舟四处打探绒线编织的技巧,并寻觅编织大师。说来也巧,上海就有几位心灵手巧的职业女性,设计了几十种花样,会编织各种式样的毛衣毛裤,围巾、手套、帽子对于她们而言更是小菜一碟。其中不乏后来被誉为绒线大师的冯秋萍、黄培英、鲍国芳等。得此消息的沈莱舟喜上眉梢,于是用重金聘请她们来恒源祥坐堂,当众讲授编织技巧。一时间,恒源祥绒线号内顾客盈门,门庭若市,掀起了编织的狂潮,许多小姐太太不远千里赶赴店内,当场买好毛线,便向编织大师学起了花式编织。据新闻史料记载,1938年11月,上海著名的《申报》第14版,就曾用整版篇幅,详细介绍了恒源祥聘请著名绒线编织大师冯秋萍、黄培英等坐堂传授绒线编织技艺的新闻。 顺势出版编织书籍 请明星穿毛衣当模特 恒源祥堂内授课教织绒线的新闻不胫而走,风靡上海滩。沈莱舟见势后,自然内心欢喜,但却没有沾沾自喜。大师教授编织自然能风光一时,但是影响力也是暂时的。为了延长人们对毛线编织的持续热情,沈莱舟自掏腰包印制了一批名为“冯秋萍毛衣编织花样与技巧”的小册子,在恒源祥店堂里免费散发。这或许能称得上中国最早介绍绒线编织的书籍了,据悉册子一直出版了第4本共16册哩! 如今在恒源祥博物馆里也珍藏着当年风靡一时的绒线编织手册。在册子中,不仅有绒线的织法,还顺势刊印了恒源祥公记绒线号的广告,每页基本上都有。沈莱舟的这般广告打法比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直接广告打法效果更佳且成本更低。 在册子中除却以上内容外,还能看见一张张明星穿毛衣的照片。据悉,那时的沈莱舟不仅在册子中打广告,还在电台里打广告,告知什么时候会有什么明星会到恒源祥绒线号来。明星效应直到今日也势不可挡,何况那时的上海?!据《羊行天下》里记载:“明星尚未到来,店堂里已经挤满了人,还有各报记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明星一到,穿上冯秋萍精心编织的毛衣一一亮相,连马路上的行人都驻足观望……当时,明星们的‘出场费’很低,不过就是身上穿着的这一件绒线衫……”著名演员周旋、白杨、上官云珠、童芷苓、竺水招、徐玉兰、尹桂芳等都曾到恒源祥来穿过冯秋萍专门编织的毛衣亮相造势。 在沈莱舟的那个时代,绒线编织还算个新鲜的事物。虽说卖绒线的字号不少,可是能像沈莱舟这般卖出新潮、卖出档次、卖出人气的也唯有恒源祥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人们要买绒线的时候,想到的仍是恒源祥绒线。这番影响力持续于今依然无所褪色,叫人不由得敬佩沈莱舟当年眼花缭乱的广告攻势和系统科学的商业运作。斯人已逝,来者可追。沈莱舟的绒线经营策略于时于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