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大收藏家张宗宪一批总估价达7000万港元的书画藏品,由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在京沪两地进行了预展。已80岁的收藏家在预展现场表示,自己打算把毕生书画收藏中的大部分分4次在苏富比拍卖。“世上没有永远的收藏家”张宗宪说,“与其以后被送走、被骗走,让人在真真假假中议论不休,不如拿出来卖掉来得心里舒服。”张宗宪在收藏领域的“敢进勇退”是出了名的。从最初只身到港仅携带24 美元,到今天拥有上亿元藏品,张宗宪的收藏道路,无疑值得收藏爱好者借鉴。
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谁能眼光独到看得准,谁敢第一个“吃螃蟹”,谁就是最大的赢家。早在1980年香港苏富比推出著名收藏家、曾在上海经营古玩生意的仇焱之的遗产——质量上乘的明清官窑瓷器时,张宗宪就购入不少精品,收藏若干年后再重新投入市场拍卖,获利甚丰。
对于很多收藏家来说,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珍藏拿出,而张宗宪却截然相反,在1999年、2000年,他委托香港佳士得做了两次专场拍卖会,两场专拍几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价拍出,成交金额上亿港元,为当时陷入疲软的拍卖市场带来了生气。尤其是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清代青花瓷器最高价。
在“退出”瓷器收藏之后,张宗宪又开始进入当时并不为人看好的“书画”收藏领域。由于当时中国字画市场鱼龙混杂,稍有不慎极可能血本无归。因此很多收藏家不敢在字画市场放手一搏。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张宗宪认为藏瓷已达顶峰,他便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字画的投资与收藏。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他也买过赝品,付了一些学费。但他没有气馁,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短短两三年间,硬是成为一个字画鉴定的行家。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书画市场上创出佳绩的作品几乎都是张宗宪买走的。如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大千的《灵岩山色图》笔墨酣畅,为大千晚年力作,结果被他争至429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字画的市场最高价;另一件陈逸飞的油画《浔阳遗韵》,张宗宪以137.5万港元竞得;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上,第一号拍品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起拍价为2万元,最后张宗宪一路争到11.5万元,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的最高价;1997年中国嘉德推出仅名片大小的齐白石《蝇》,张宗宪力挫群雄,在18万元价位上锁定,加上佣金,合计19.8万元。
谁不想成为像张宗宪那样的大收藏家,但是对于张宗宪的收藏,许多普通收藏爱好者肯定觉得是“高山仰止”。其实,回顾张宗宪的收藏历程,从最初的24美元到今天亿万元藏品,其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要成为大收藏家首先就要拥有洞察市场潜在热点的眼光。从最初的瓷器到现在的书画作品,张宗宪走的每一步路都走在市场的前面。其次,在收藏上追求精品,宁缺勿滥。张宗宪对于瓷器追求的是“全美”,而在书画上追求的是“独特”;最后,会买更要会卖。虽然,张宗宪的家底殷实,但如果不会买卖,也不能造就“云海阁”丰富的藏品。从“瓷器专场”获利转到书画投资,再到今天推出“书画专场”,“以藏养藏”应该为收藏爱好者所重视。
于2008年9月日编辑 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