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场良性转变的核心难题是什么 股市在传言中跌宕起伏。投资者如坠云雾。利好真的要来了吗?人们期待市场良性转变,并一路走好,不希望看到市场大起大落。股市需要冷静的投资、理性的发展,不应再继续危险的走势。 然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在21年前的一次美国股市暴跌中,美国政府承诺“向金融体系注入充足的流动性”。今日之中国股市,总市值已跌去60%以上,却始终未闻有此承诺。 漫漫熊市,亏损多多。我们是否应迁怒于当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迁怒于“大小非”减持?当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及其此后进程,都没给“大小非”减持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其结果既伤害了无辜股民,也伤害了市场诚信。透过“大小非”减持的是是非非,人们所看到的核心问题,正是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偏好融资却流动性乏力。 但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对于如何化解当前股市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所有的讨论都各执一端,并且已经旷日持久。一个受到推崇的过渡性方案是,尽快推出平准基金,引进长期投资导向的机构投资人。面对当前已严重“失血”、已经百病丛生的股市,舆论呼吁:先救市,再改革;先输血,后治病。这样的声音实际就是在呼唤第二次股改。 大小非减持显然已被认为是股指下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进入2008年,有越来越多的大小非加入到解禁股的行列,带给股市以越来越大的减持压力。今年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减缓大小非减持的压力。但非常至关重要的是,该文件对大小非的违规减持缺少必要的惩处措施。沪深交易所随后出台的对大小非违规减持进行“公开谴责”等处罚措施的威力也十分有限。 这种尴尬实际上来自于股改时就留下的祸根。而要正视股改对公众利益的损害,纠正股改中所犯的错误,就应将股改推倒重来,实行第二次股改。 的确,中国实在需要进行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第二次股改。 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本质问题在于从来没有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性置于融资功能之上,这造成不同利益群体的投资者,其市场博弈能力完全不同。 股改之前,中国股市估值体系封闭,股改的目的就是让非流通股股东获得分步流通的权利。但大小股东利益极不一致、极不平等的现实在提醒我们,股改病源并未消除。如果不能终止那些上市公司在市场盘剥中小投资者,不能使市场回归优化资源配置的本源,则市场恐永无宁日。 证监会最近针对市场热点问题所作的正面回应,虽然尚停留在原则层面,虽然尚与投资者期待的“救市”政策有相当的距离,却表明了政府希望市场稳中求进的态度,人们也期待着市场最终能够迎来真正的“反转”。 而在监管层日益重视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今天,如果不能有效妥善地解决“大小非”问题,不能切实进行二次股改,所谓的维稳或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市场目前也就无法真正走出泥潭。 事实上,只有当中国的上市企业从融资企业转变为回报股民的企业,中国的资本市场才会从圈钱市场转变为投资市场。现在,上市公司通过市场融资的急功近利行为已经走到死胡同。因此,通过二次股改,将分红、回报作为具体指标,在公司法、证券法的基础上体现国九条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要求,以真正实现大小非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以提升公司投资价值的办法应对大小非减持的压力,从而约束一切融资欲望,从而使那些具有信托责任的上市公司取得优先融资权,这应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注意到,近来有业界权威分析人士提出,平准基金才是实质性救市举措,才是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的根本。这一政策建议毫无疑问是希望管理层成立平准基金入市,为股改的成本负责,承担“大小非”解禁后的流通成本,给市场以信心、给股民以交代。 大小非减持问题其实也是个考验管理层管理智慧和调控艺术的问题。若不通过制度建设或金融创新加以完善,近期内市场恐难有根本改观。而在当前的困难环境下,若不拿出巨大勇气和智慧并付诸相应行动,市场的继续观望必在情理之中。在维稳的舆论导向下,市场或许真正有望企稳,但市场更多希望却来自于市场预期的兑现。 当人们综合市场各种因素后仍可以发现,虽然当前市场各种利好预期有不断减弱的趋势,但“维稳行情”犹在,政策利好效应和预期犹在,人们相信管理层决不会过分容忍市场连续不断的下跌趋势。 (商灏 华夏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