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救市第三招:大股东增持安排望尽快推出

[日期:2008-07-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尚 证 [字体: ]

[□ 尚 证]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8-07-23 02:09

[相关]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之一---- A股近大底 坚定信心抓住机遇 共促股市繁荣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之二---- 告别旧思维 迎接全流通市场制度建设新起点

[背景]“系列谈”重出江湖 关键时刻再出手


    上海证券报7月21日推出的“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从全局性历史性的高度对当前资本市场进行梳理和厘清,首篇《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共促股市繁荣》在证券市场引起极大反响,22日上证报推出系列谈之二《告别旧思维 迎接全流通市场制度建设新起点》。今日,上证报推出系列谈之三《大股东增持有利长期资金入市 》。

    4月初,上海证券报曾经连续推出《如何看待当前的A股市场》、《 挽回市场信心的关键在哪里?》、《市场估值体系紊乱局面亟待扭转 》三篇系列评论,在稳定市场信心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系列谈之三 :大股东增持有利长期资金入市

  □ 尚  证

  6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有序调节融资节奏,以适当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据,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一个月来的事实说明,尚福林提出的四项要求确实在逐条落实:19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股发行节奏把握兼顾了各方面的意见;21日,中登公司开始定期公布股改限售股份解禁和减持数据。那么,对于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和长期资金入市两项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措施的期盼,自然合情,而且合理。

  “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内涵丰富,但就具体措施而言,综合分析基础条件和难度,则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更为便捷的大股东增持安排,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尽快推出。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大股东增持的公司,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好的预期。今年以来,世茂地产、上海复地、合景泰富、玖龙纸业、长江实业、中信泰富等港股公司大股东,纷纷以增持等办法应对公司股价的下跌,令A股投资者艳羡不已。成熟市场的经验说明,大股东增持等行为并非寄望于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拉升股价,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彰显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经营前景的信心,或作为市值管理的工具。由相对公众投资者更为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所有者出面,以较小的成本纠正市场的失灵和错估,为投资者树立明确的预期,对于当前信心不足的A股市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A股市场此前并不缺乏大股东增持的案例。2004年10月,华侨城集团就曾通过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增持上市公司流通股。彼时,华侨城A股价不到8元,华侨城集团表示,华侨城被市场低估,作为大股东,有责任表达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其后,华侨城A最高攀升至74元,目前复权后的股价也在22元。

  从目前A股市场的法规环境看,大股东增持的行为,有信息披露和申请豁免要约收购等方面的监管规定。例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但未达20%的,应编制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达到20%但未超过30%的,还应聘请财务顾问对权益变动报告书出具核查意见。对于一些触发要约收购的情形,还应向证监会申请豁免以要约收购方式增持股份,或构建简易程序免除发出要约等。

  我们相信,对于大股东增持等行为,有关部门的确可以继续细化有关监管规定,进一步简化监管程序,便捷大股东推进相关工作。

  大股东增持等行为,不仅是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长期资金入市,个中原因,就在于便捷的增持机制,可以为大股东提供更好的市值管理工具,便于其所持股份的吞吐和流转,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规避市值剧烈波动和保证流动性的需求,进而减少因上述问题带来的简单抛售,形成资本“既来之,则安之”,保持在资本市场体系内流动的稳定局面。

  同时,大小非减持问题引发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博弈讨论,客观上也说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通过上市公司层面形成的对接,客观上需要更为便利的润滑措施予以保证。并且,在资本市场的体系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非泾渭分明,二者角色和作用上转化的便捷程度,也是稳定资金在体系内流转的重要保证。

  当然,涉及到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这一话题,业界不乏更多鲜明建议,例如进一步降低长期资金的交易成本,对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实行差别税率;督促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分红,培育基于上市公司稳定回报而非博取短差的投资文化;建立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走势的专门性基金等。

  综上所述,我们热切期盼更为便捷、简化的大股东增持制度安排尽快运行,并乐见由基础性制度建设演进带来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的逐步形成,及其与资金面引发的积极互动。

尚有三条措施未落地

贾肖明 南方日报

  政策维稳欠力度 奥运行情陷僵持


  上周五尾盘的扭转,以及周一的大幅反弹终于在政策面找到依据。周一夜间,证监会宣布,从即日起,“大小非”减持情况将在每月上旬定期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网站进行披露。这也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6月22日提出要从四方面出手维稳后,有关监管部门推出的第一项实质举措。


  涨跌两难陷僵局


  而对此,市场昨日的走势相对平稳,既没有保持持续的反弹,也没有走出之前“利好见光死”的走势,而是窄幅整理。其中上证综指开盘2852.44点,最高2868.62点,最低2830.77点,收盘2846.12点,下跌15.30点,跌幅0.53%,成交663.65亿元;深圳成份指数开盘9871.80点,最高9923.02点,最低9784.38点,收盘9851.29点,下跌19.70点,跌幅0.20%,成交334.66亿元。


  市场人士表示,在大幅调整之后,市场的估值已经相对合理,中长线资金有逢低建仓的迹象,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相对缓和,在管理层大力维稳的主基调下,市场有企稳的迹象,但是同时对于奥运行情也不可过度追捧,防御和谨慎依然是主基调。


  大小非已减持30%管理层继续出手规范


  中登公司日前首次在月报中公开披露了“大小非”解禁的相关信息,并从即日起,“大小非”解禁信息每月上旬定期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网站进行披露。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21日首度披露了“大小非”减持相关数据。数据显示,由于股权分置改革而形成的限售股份共4572.44亿股,从2006年6月开始到今年6月底,共解禁842.96亿股,占总限售股份的18.43%。这其中,累计减持250.07亿股,占解禁股份的29.67%,即约有30%的大小非已减持。


  “大小非”指限售非流通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被称为“大非”,低于5%的被称为“小非”。


  民族证券策略分析师刘佳章认为,大小非问题始终是困扰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前期3000点政策底形成时,一项最主要的利好措施就是证监会连续发文规范‘大小非’减持,而近期的反弹也是在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要定期披露大小非减持家数和数量的谈话之后,以及《人民日报》表扬自动承诺延期减持、承诺较高减持价格的三一重工的背景之下展开的。”他表示,管理层披露“大小非”减持的利好政策,市场层面却是顽强顶住了普遍存在的“逢利好出货”的投资心态和市场抛压,市场走势还算较为满意。


  但是也有市场人士分析,该政策本身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与市场此前预期的“限制大小非流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对投资者预期产生偏负面的影响;同时,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管理层未来的维稳政策或仍将以市场化手段为主,不太可能出现强硬干预市场的措施。


  维稳欠力度后续还有利好出台?


  6月22日,尚福林在证监会党委会议上提出了四条维护市场稳定的措施,即坚持市场化导向,合理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有序调节融资节奏;以适当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据;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股票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随后,7月14日的《人民日报》对尚福林“维稳”四策进行了整版解读。这组文章分别以《有序调节融资节奏》、《让“大小非”减持更透明》、《鼓励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内在稳定机制》为题,对上述举措进行阐释。


  市场人士认为,定期披露大小非减持“清单”是其中一个举措。另外尚有三条措施尚未落地,分别是“有序调节融资节奏”、“鼓励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以及“逐步完善内在稳定机制”。


  对于“逐步完善内在稳定机制”,有市场人士解读为平准基金做铺垫。在上周五上午10时半左右,有人在博客中预言,下午1时半之后会有意外表现,果然出现了意外逆转的态势。著名财经评论家侯宁认为,“护盘资金”入场已经不容置疑,但是到底算不算“平准基金”还难下定论,来源到底是“社保基金”,还是如“券商、保险资金”等“嫡系”,目前也并不清晰,但有资金在舆论配合下一起出动护盘,这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机构资金依然保持谨慎


  值得关注的是,据上证所公布的最新交易数据显示,在上周五上证综指尾市飙升3.49%的凌厉行情中,机构资金净流出11.31亿元,其中,煤炭石油、钢铁、房地产、银行、电力等大市值板块均遭到机构的抛售,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于政策信号并不乐观。


  从昨日的盘面表现看,也出现了游资汹涌、机构回避的态度。昨日盘面全天维持震荡格局,权重股走得相对偏弱,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中国人寿拖累指数超过了10个点。而题材股表现活跃,其中,上海地产股的集体启动,界龙实业、棱光实业、天宸股份等封涨停,海博股份、外高桥、爱建股份、申通地铁、上海物贸、耀皮玻璃、汉钟精机等多数个股也有较大涨幅。另外,拥有奥运概念的酒店旅游股也顺势而起,峨眉山、西藏旅游涨停。


  打破僵持要靠宏调政策


  金圆融执行董事冉兰对此分析认为,“近期国际原油走软、夏粮丰收导致了投资者对于通胀压力的预期大为缓解;虽然PPI依然在高位运行,但是CPI回落的趋势已经出现”。他表示,国内不少资金对CPI数据非常敏感,而近期的一些迹象给这些投资者吃了定心丸。“市场跌到目前的位置,中长线资金已经开始入场”。


  “目前虽然底部的迹象已经出现,但是还需要过程”,他坦言自己担任投资经理的阳光私募“圆融成长一号基金”,目前建仓速度非常缓慢。“我个人对于市场非常有信心,但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资金的风险偏好大幅降低,都非常谨慎”。


  万联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黄晓坤表示,“近期大盘反弹,说明了市场对奥运行情的期待,维稳大局下市场信心恢复、周边市场造好,有利于A股持续反弹,但宏调从紧不放松的基调制约了市场流动性,人心思涨的情绪反而制约了政策行情的高度,预计3200-3300点压力较大”。


  而冉兰也表示,对于政策的把握是下半年股市投资的要点。“虽然货币政策从紧的基调不放松,但是从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提高来看,政府已经在有意识地利用财政政策对冲货币政策的负效应”,他预计虽然从紧的基调不放松,但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将向“适度从紧”微调。“我对奥运后行情反而更为看好”。

 

证监会:不会再给大小非流通加“第二把锁”

陆媛 第一财经日报

  针对近期市场热议的是否应该出台新措施限制大小非减持的问题,证监会周一公开表态不会再给大小非流通加第二把锁。对此,部分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学者评论称,预计A股市场将继续花三到五年时间消化大小非的影响。


  4月20日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被市场人士视为对大小非流通的第一把锁,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这是一把漏洞百出的锁,并呼吁给大小非流通加第二把锁。


  监管部门权威人士昨日再次向本报记者强调,不会再给大小非加第二把锁,希望市场各方抛弃旧思维,一起向前看,还有许多制度改革等着去做。消息发出后,昨日沪深两市略有下跌。


  和邦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证监会对大小非问题的解读给出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即告诉市场不要再指望对大小非还有下一步限制政策了。


  韩志国从三个层面分析了监管部门表态的含义。“第一,证监会告诉市场股改是成功的,绝对不存在后遗症;第二,以后没有明显改变大小非政策的措施出台了;第三,剩下的3700亿股大小非,其余的8000亿股限售股,只能由市场自行消化。”


  他预计在内外部经济环境持续趋缓的背景下,熊市至少还要持续三年。“大小非彻底扭转了股市供求关系,摧毁了估值体系,紊乱了市场发展预期,我预计未来三到五年要重建A股估值体系。由于大小非问题是中国特色问题,因此以国际通行市盈率等指标横向比较毫无意义。”


  韩志国也对证监会的一些看法表示赞同,认为绝对不能二次股改,“不能再把大小非延期锁上10年,否则等于重新判大小非以无期徒刑。”


  股改的鼓手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大小非流通是否为股市下跌的主因,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根据他的调研结果,“大非”怀抱双赢的心态,希望在市场反弹之际抛售,“有些‘大非’觉得此时股价太低,抛售在经济上不合算,还怕被媒体、证监会、交易所揪住说不道德。”和韩志国的预测类似,刘纪鹏认为,“对于大小非的流通压力,A股不消化上三到五年是不可能的。”


  对于如何减轻大小非对股市的影响,刘纪鹏再次提出以价格锁定取代时间锁定的“可流通底价”方案建议。“股改时期我提出了上述方案,但是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了时间锁定的方案,也就是锁一爬二的制度,时间锁定的确是股改后遗症。”他说,“大股东应承诺当上市公司股价达到目标价格时才可以减持,否则就不能减持,一旦减持,股价跌穿承诺目标价,减持应立即停止。”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银行23日人民币挂牌价
下一篇:邓聿文:印花税还应再降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