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新年贺辞中指出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8588网站将积极参与“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即日将连载陆一先生撰写的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纪实文章。
本文为作者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所撰写的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纪实文章中的第一篇。
作者早年直接参与改革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直接进入草创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直接参与了证券市场发展各个重大环节和事件,对市场发展的深入和浸润、观察、研究和思考,使得作者对中国证券市场有独到的认识、看法和体会。
本文从独特的角度剖析了中国证券市场脱胎出生、早期发展所与生俱来的体制基因,是如何形成并产生了今天中国证券市场诸多好坏优劣的特性的。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作者长期积累和非常熟悉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所以对所述的所有史实都逐一加以考证,并注明出处,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诸多对历史回忆、记叙、评论、考证等文字都各自无法面面兼顾到的,而作者基本做到了,所以更显得难能可贵。
《中国证券市场早期发展历史钩沉》
八、中国证券市场所有的好坏基因都在最初孕育阶段就被决定了
中国证券市场的早期发展阶段,到1998年左右,已经基本形成极富“中国特色”市场组织、运作和监管模式。
严格说来,在证券市场孕育诞生的初期,市地方政府、交易所、中介机构和投资者个人这些市场利益主体在主导市场的发展。中央政府的作用仅体现于批准了股市的试点,划定了试点的范围和界限,具体的市场和制度创新工作主要由那些市场利益主体、尤其是交易所和地方政府承担。
在这一期间,中央政府对股市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这与中央政府在股市中所具有的不同利益取向有关。因为在股市中,某些地方政府使更多的获利者,它可以不需要担负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责任,却可以获得更多的印花税等市场效益的大头。但中央政府的处境却非常不同,它在股市中的利益非常小,除了在1997年以后可以推荐几家部委的公司上市以及收一点印花税之外(比例非常小),它并没有什么其它起眼的利益,相反它却要承担股市的全部风险。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股市基本上采取了以防范风险为主的政策。
1992年10月,随着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中央政府开始初步介入股市,进行了大量具体制度设计,原有的市场利益主体的制度供给空间逐渐丧失。但总的来说,到1995年为止,中央政府致使被动地针对股市的具体问题予以干预。直到1996年,中央政府才正式把股市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形成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方针,积极主动地全面介入股市,成为股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并逐渐地将自己演变成了市场利益主体之一。
初期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自发阶段和地方政府主导阶段,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最具活力的发展基因。
1. 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并领先国际的运作模式
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充分借鉴了海外股市的最新技术成果,迅速实现了交易和结算的集中化、无纸化、和电脑化。深圳证交所一开始就形成了无形市场、上海证交所也从一开始的有形席位逐渐过渡到有形无形结合以无形为主的市场模式。这种运作模式,适应了中国股市散户市场的特点;同时又以其信用程度高、速度快、覆盖面广,走在了整个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列。在中央政府介入之前,这种运作模式已基本定,至今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2. 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地方性法规体系
到1992年,上海和深圳地方政府就已经各自颁布和实施了规范本地股市运作的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基本覆盖了股市运作的主要方面,操作性强,为以后全国性法规的制订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3. 股市的巨大火力和能量初步显现,社会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提高
在这个阶段,城市居民首先是深沪两市居民的投资意识已经开始觉醒,经过股市初期各利益主体的努力,股市在深沪两地的试点基本上是成功的。股市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制度,在中国已经扎下根来。
但是,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经济体中缺少约束的自发的市场利益主题表现出的却是:区域性的市场格局;低层次的市场目标;盲目的利益追求和大起大落的市场波动。
中国证券市场初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以其局部利益为基础,而且在各利益体之间日益具有不一致性。随着股市试点进程的深入,各利益体的利益冲突趋向表面化和尖锐化,在股市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上都表现出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