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早期发展历史钩沉》
一、改革开始的同时播下了股市的种子
中国证券市场并不是在上一世纪90年代一下子冒出来的,尽管在大多数投资者的脑海中它是和1990年证券交易所的出现、1992年认购证的疯狂和证券公司门庭若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同时孕育。
上一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治社会的大转折,起始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工作重心从政治运动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开始了至今将近30年的改革之路。
我国的改革最初切入点、并取得最大成功的是农村改革。而早在1979年,我国农村就有了以集资入股的社队企业,因此,我国股份经济的萌芽实际上是始于农村改革。国务院
1984年4月,国家体改委在常州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提出城市集体企业国营小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搞活的办法是“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
这期间,我国的农村企业和城市的小企业有了股份制的雏形,其特点是从浅层次的合股经营、股份合作型发展。例如,1982年6月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于广东深圳市地方企业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公司全权负责筹资开发深圳经济特区赤港2.2平方公里地域,建设并经营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深水海港。
由此可见,农村改革后的乡镇企业兴起和城市集体企业的发展,以及寄生于原有体制下所出现的筹融资困境,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出现股份和股权的历史因素。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的政治共识;并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股份制也由此开始进入了正式试点阶段。
1984年,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进行了股份制试点。广州、上海等地的少数企业进行了本厂职工发行内部股票的试点。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11月,上海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成立,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了每股面值为50元人民币的股票1万股。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发行了每股面值为50元的股票10万股。上海爱使电子设备公司发行了每股面值为50元的股票6000股。这些股份制试点企业诞生,并发行股票,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兴趣,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阶段股份制试点中有数千家企业在及自发行股票,其特点是小企业多,集体企业多,乡镇企业多,自发进行的多,不上市的有限责任公司多,多半是小量、分散、债权式的股票,处于不规范的起步摸索时期。但是,相当一批的企业和单位利用股份制获得成功,在全国银根抽紧形势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企业的产权模式得到改变、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发展。
1985年,我国企业横向联合迅速发展,从而强有力地促进了股份制的发展,而股份制的发展,也更有力地是企业的横向联合趋于完善。这一年,股份制不仅仅在农村得到了发展,而且在商业、金融业、轻工业、水产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987年,我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承包、租赁等经营形式,在此期间,股份制也受到了部分国有企业的青睐。国务院1986年12月《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指出:“各地可以选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因此,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在这一阶段快速在国有企业中展开。
这阶段,在国务院批准下,上海、深圳两地开始加快企业股份制试点工作。
这一期间,股份制试点从工业企业发展到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上海豫园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和新世界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与此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总部设在上海的交通银行,恢复重建为一家股份制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为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上海浦东还组建了第一家以乡镇企业为发起人的公开发行100万股股票的申花电工联合公司。至此,上海比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为11家,股本金额为8.8亿元。深圳股份公司约达8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到1988年10月底,全国已涌现了股份制企业16000多家,股份集资额为60多亿元,但其中债权化的股票占90%以上。
从1979年到8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的起步遵循的是一条“放权让利”的思路。正如当年改革起始时所面对的悖论那样:中国是由一个计划经济的政府领导一场市场经济的改革。这只能逐步演进政府权力的放弃和基层经济主体自主权的扩大。
这就是当时采取的“将更多的决策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和生产单位,同时给与地方、企业和个人以更多的利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民主化”的政策。
从地方到中央的关系上,实行中央与省、自治区两级财政新体制。从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以外,中央对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预设目标两个:一方面希望扩大地方财权,为地方注入活力,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希望增强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承担起中央政府财政平衡的一部分责任,“在中央统一领导和计划下,各过各的日子”。但这也同时因为地方财政切块管理而形成了资金市场的地域分割。
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中,从1979年首先开始推行的是“利润分成制”;1980、1981年改为“基数分成”;1982年开始推行“利改税”或者叫“以利代税”;1983年期国家决定由银行统一管理企业流动资金后,银行“统管”逐步蜕变为银行“统包”,银行全面承担了原来由财政承担的支持企业资金来源的任务(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国有企业“吃完财政吃银行”的由来);1984年国家实行“拨改贷”,基本停止了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到1986年底的时候,开始实行全面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91年开始包流转税,就是产品增值税等等抱进去,这大大减少了利润税比例,国家财政收入骤减,最后中央赶快发文件禁止包流转税。
在中央的财政金融体制上,改革是经济形势倒逼的结果。早在1969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并入财政部,直到1978年之后,人民银行才从财政部分出来。1979、1980两年中国财政连着两年巨额赤字,在编制1981年财政预算时,财政部官员提出积极财政平衡说:建议发行国债。于是,在严酷的经济形势和政府改革推进时面临到处要钱的局面中,1981年7月国务院决定恢复发行国债。财政部首次发行49亿国库券(发行对象为单位)。1982年7月财政部首次向个人发行国库券。国债发行初期,采用的完全是非市场化的手段,变成了单位机构和个人严重的经济负担,甚至采取了党员干部带头、硬性摊派、工资里预先扣除等措施来保证当年国债发行任务的完成。由于国债一级市场的非市场化方式和二级市场根本不存在,这就造成了市场流通的冲动和欲望,只能自发地在市场涌现出大量的黑市买卖和黄牛。在保证每年国债发行任务的强大压力下,财政部在1988年3月上报了《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试点实施方案》,4月起现开放了上海、深圳、沈阳、哈尔滨、武汉、重庆和西安等7个城市可以买卖国库券,6月又放开了54个大中城市,1991年3月,全国约400个城市都放开了。国债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出生的第一批上市品种候选者,揭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序幕。(待续)
编者按: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新年贺辞中指出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8588网站将积极参与“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即日将连载陆一先生撰写的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纪实文章。
本文为作者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所撰写的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纪实文章中的第一篇。
作者早年直接参与改革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直接进入草创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直接参与了证券市场发展各个重大环节和事件,对市场发展的深入和浸润、观察、研究和思考,使得作者对中国证券市场有独到的认识、看法和体会。
本文从独特的角度剖析了中国证券市场脱胎出生、早期发展所与生俱来的体制基因,是如何形成并产生了今天中国证券市场诸多好坏优劣的特性的。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作者长期积累和非常熟悉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所以对所述的所有史实都逐一加以考证,并注明出处,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诸多对历史回忆、记叙、评论、考证等文字都各自无法面面兼顾到的,而作者基本做到了,所以更显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