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必须对股市暴跌负责 投资者可提出索赔
新华网 皮海洲
最近一个时期,A股市场出现暴跌走势。而究其原因,当然是内外交困的结果。次贷危机影响的扩大化,这是A股暴跌的外因所在,但从内因来看,中国平安巨额融资计划的出台,无疑是造成A股暴跌的最直接原因。1月21日、22日的暴跌就是中国平安的杰作,28日的暴跌同样也与投资者对中国平安巨额融资计划心有余悸有关。
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是一种对中国股市与广大投资者不负责任的圈钱行为。从时机来看,正值A股市场内外交困,股指处于大幅下挫的时候,中国平安巨额融资计划的出台,给了A股市场致命的一击。这明显是置中国股市与投资者的死活于不顾的行为。而从融资金额来看,高达1500亿元的巨额融资,这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股市所难以承受之重。而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平安并不缺钱,其在一级市场用于打新股的资金也都超过了1500亿元人民币。一手拿着1500亿元以上的资金在股市里打新股,另一手又伸出来向投资者索取1500亿元的资金,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圈钱行径,把中国股市当成其个体公司的提款机了。正是中国平安这种对股市不负责任的行为,加剧了中国股市的暴跌,给投资者带来了不该有的损失。因此,中国平安必须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承担责任,对中国股市的暴跌负责。
之所以要追究中国平安的责任,让中国平安对中国股市的暴跌负责,这是对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负责、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需要。中国平安的恶性圈钱行为,其影响是恶劣的,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作为中国平安来说,手握巨资打新股却还要向投资者索要巨额的资金,那么作为那些资金短缺,或者资金并不如中国平安充裕的公司来说,是不是也可以抛出个2000亿元甚至2万亿元的融资计划出来呢?中国平安可以对外收购,其他的公司不同样也可以对外收购吗?如此一来,大家都不顾中国股市的死活,都不顾投资者的死活,这股市还有宁日吗?这股市还能存在下去吗?所以,对于中国平安这种损害股市利益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必须要追究其相关的责任。
首先是要坚决叫停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计划,使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恶意圈钱的阴谋不能得逞。如果中国平安这种恶意圈钱的阴谋得逞了,那么,中国平安恶性圈钱的示范效应将会让更多的上市公司争相踏上圈钱之路。
其次是取消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再融资的资格五年。正是基于中国平安对中国股市与广大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行为,那么作为中国股市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同样也没有必要对中国平安的发展负责。取消该公司在A股市场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再融资资格,使其在规定的期间内不得在A股市场实施增发、配股、发债得一切形式的再融资行为。
其三,宣布中国平安公司负责人与相关负责人(如证券部门负责人)为“市场禁入者”。中国平安巨额圈钱计划的出台,给中国股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地损害了中国股市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平安巨额圈钱计划的出台是损害中国股市的严重事件,而对于事件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受到严惩,应由监管部门作出处罚决定,宣布中国平安公司负责人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市场禁入者”,禁入年限不少于5年。
其四,由中国平安公司负责赔偿投资者的经济损失。中国平安巨额圈钱计划的出台,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特别是持有中国平安股票的投资者更是遭遇三个跌停板。鉴于中国平安股票的跌停与中国平安圈钱方案的出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中国平安必须赔偿持有中国平安股票的投资者损失。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惩戒的作用。让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来切实维护股市的健康发展,都来真心实意地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央视国际)
叶檀:A股市场化新政不应操之过急
突如其来的股灾使上证综指急挫20%,市值蒸发了6万多亿,一场小规模的泡沫歼灭战圆满成功。
市场对于是否要救市爆发了激烈的争议。
到底要不要救市?要。在股指急挫期,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基础尚不牢固之时,一味强调以市场手段干预市场,结局是为渊驱鱼。笔者自认为是个市场派,之所以同意有条件救市,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是个不公平的拳击台,把五岁孩童与体重百斤的成年拳击选手放到了一个拳击台上。
投资者没有等来救市的及时雨,反而等来一些意味深长的暗示。有一篇采访华生先生的文章,提及投资者要改变单边牛市思维:虽然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等因素对证券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支撑,然而在高估值的市场中,“牛市是长期的,但牛熊一定是交替的”。“当市场跑得太快的时候,如果想避免泡沫破裂式的大调整,最好的方法就是消化泡沫来逐步调整,我猜想这也是决策人追求的目标”。他说,消化泡沫需要时间,“即使泡沫比较大,过一两年也会得到有效消化了”。
所以,为了防止泡沫吹大引起市场崩溃,及时地挑破小泡沫是对中小投资者的爱护。笔者对此没有疑义,事实上,此次下挫大资金也没有讨到多少便宜。而且,与事实对照,华生先生的表态应该说比较符合当前的管理逻辑。一是新股改革到目前为止,尚未尘埃落定,监管层显然担心以另一个行政手段代替现行的行政手段,除了利益重新分配之外,对于制度建设不会有尺寸之进。目前的救市之争仍然如此,虽然投资者盼望救市如大旱之望虹霓,但是监管层却进入了言论静默期,除了偶有官员发表不干预股指的老调之外,再无他论。29日发布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被视为利好,其实是理财品种的扩大,符合扩大私募及类似产品的既定方针,与以往的救市完全是两码事。
笔者对市场泡沫大小的区分,以及不顾现实以市场说事的态度,颇不以为然。实行市场机制,需要基本的前提条件。
让我们回到根本。单边牛市是如何形成的,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缺乏做空机制,投资者只能从股价上扬中获利,这是由于技术手段缺乏所导致的,不是投资者的错。从逻辑上说,要改变单边牛市预期,应该给市场提供做空机制。如今是泡沫微涨,就及时挑破,以免中小投资者羊入虎口。什么时候该挑破呢?是6000点,5000点,还是4000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笔者也有自己的标准,是从市值而来。不管是谁的标准,都不会与管理层完全契合,如此周期性的挑泡法,受伤最大的除了中小投资者,还有谁?
以“后股改时代”的全流通而言,相比于股改之前,当然是一大进步,可也没有必要将意义拔得过高。
首先的制约条件就是,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保证控股权,是不会抛出股票的——话说回来,那些国有股只要集体抛出10%以上,中国股市非垮了不可。而这些上市公司都是巨无霸,如果这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想在二级市场获得高溢价,简直是方便之至。今天抛出个概念拉高股价,过两天就能在市场高位套现;今天发布个1000亿的再融资信息,明天就能让股价飞流直下三千尺。控股股东成为最大的庄家,不仅普通投资者难以承受,管理层也难免会跟在这些公司之后团团转,关键是,中国下一步核心的金融金融创新产品之一股指期货,会遭遇莫大的威胁。因此,全流通是利好,前提是彻底的全流通,而不是控股股东威胁下的全流通。
对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更致命的是,这是一个流通不畅的市场,上市本质上是行政审批,退出机制迄今未曾建立,一个流通量受到控制的市场,其潜台词当然是涨跌受到控制。要打破怪圈,核心是进与退都实行市场化,在A股市场这还是个遥远的理想。
笔者十分赞赏管理层对于市场化的热心,但主张循序渐进,先建立市场化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单兵突进,为了许多理由,随时挑泡。要知道,市场化的核心是明确的预期。对于任何市场来说,预期越明确,怨言越少,市场越健康。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
今年中国股市最大风险 牛市信心“拐点”显现!
刘煜辉
股票估值与其说是一套理论,不如说是代表了一种市场的情绪。比如在一个资金充沛普遍乐观的牛市中,电力股很容易给出一个30倍PE,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但是一旦市场情绪转向,投资者一下子可能就会变得非常 “吝啬”,15倍PE都觉得高。或许这个企业基本面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盈利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却被拉下了50%。这种市场情绪的转向对于当下在全球处于高估值水平的中国股市来讲,是相当可怕的。
理论上讲,一旦对于市场的估值重心产生了怀疑,下跌的空间无疑是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下关于牛市是否在08年出现拐点的分歧,成为中国股市最大的风险。
中国股市走到今天,没有人再否认其性质是资金主导推动的结果。流动性与乐观情绪相得益彰,过多资金推动着估值和市场情绪不断高涨,反过来,市场的乐观预期又吸引着场外更多的流动性涌入。06、07年你犯任何一次错误,下一阶段必然有一个改正的机会,因为牛市的理念从来没有被真正动摇。这一次不同以往,至少没有人再“拧巴”着强调目前这个点位是绝对安全的了。去年岁末各大券商关于股指08年要上7000甚至破万点的预测,现在看来,或许显得有些可笑。
08年市场是否会出现拐点?关键要看支撑市场的情绪的因素是否在发生根本性动摇。
从出口看,随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衰退,08年中国的出口效应无疑会受到较大减弱。但是对于进口效应的影响却并不明确,因为中国的进口主要取决于投资,而当下紧缩调控使得有效率的配套公共投资受到限制后,消费及进口的增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响。这样,进口和出口到底谁减速更快,现在还非常难讲;而另一方面,美国为解救次按而不断向全球注入的流动性,使得即便是需求衰退,居高的能源和粮食价格也很难大幅回落;两方面合力意味着中国的通胀上半年出现明显拐点的前景变得相当模糊。
通胀的居高不下往往与企业盈利水平呈现强的负相关,这在美国历史上历次经济周期中表现得非常显著。换句话讲,成本上升的大部分最终都是要在企业内部消化的,更何况,政府行政限价的调控将直接减损企业的利润,相对于先前市场就上市公司08年的盈利增长所作出的过分乐观的估值来讲,这绝对是一个糟糕的消息。很难相信,在企业盈利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增加的前提下,完全靠过多的货币将一个已经处于55倍PE的市场进一步上推。即便推上去了,硬着陆的结果只可能更糟。
从宏观面改善方向看,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许政府会逐步调整其年初制定的超紧缩政策。为了鼓励消费,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上的调整外,加快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来解除制约当今中国居民消费的各种瓶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这些政策得以迅速实施,中国经济就有望在08年延续其快速增长的格局,中国企业的盈利也将实现平稳增长,不至于发生很大波动;投资带动着消费和进口需求,将会有效改善国际收支,流动性过剩和本币升值压力缓解,随着市场资金拐点的到来,中国股市享受经济失衡的高“溢价”的时代或将结束。
最理想的结果莫过于,随着经济失衡的改善,当下的股价将逐步与企业盈利的增长相匹配,股价泡沫就此化虚为实,实现软着陆,这将是中国的福音。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刘煜辉 )
投资者不应对雪灾反应过度
近日来,一场数十年不遇的暴雪横扫中国南方,造成了铁路交通中断,京珠高速中断,飞机航班延误,给国民经济和“春运”造成了严重破坏,从本周一开始,雪灾传导到股市,“黑色星期一”再现。周二股指虽一度回升,但投资者仍然心有余悸。
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统计,1月10日以来的雨雪天气已造成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等14个省(区、市)约7786.2万人受灾。本次雨雪灾害还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219.8千公顷;倒塌房屋10.7万间,损坏房屋39.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20.9亿元。
雪灾对当地经济的破坏毋庸置疑,而且它对相关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航空、交通、物流、农业、电力等板块将直接受损,而金融、机械、化工等板块也将间接受损。可以说,这场雪灾对股市起到了利空作用,调整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相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持续长期快速发展而言,自然灾害影响将是相对短期、不可持续的。加上相关上市公司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即使遇上了短期困难,也不是不能克服的。
从我国股市目前所处环境来看,牛市基础并没有因此次雪灾而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我国宏观经济今年的增长幅度也许会因为国内的宏观调控和国外市场的变化而放缓,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人民币升值的态势没有改变,市场资金充裕的格局也没有根本的逆转。所以,尽管目前市场出现调整,投资者信心也受到一定程度打击,但牛市尚不能轻言“转熊”。
展望后市,我们首先要看雪灾会不会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告,周三将有新一轮寒潮补充南下,从而会继续维持雨雪天气,这将使受灾地区环境更加恶劣。而到了本周末,气候将会好转,有利于灾情的缓解。目前,本轮雪灾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各行业、各地区正全力以赴帮助受灾地区,部分地段的交通已得以恢复,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下,相信在短期内,南方灾情将得到缓解。
根据以往经验,笔者认为,股市总是对自然灾害作出提前和过度反应,同时,经过近期大幅下跌之后,市场距离高位已经调整近三成,;沪深300指数和深证成指已经接近了前期低位,在技术上看,应有较强的支持。从领跌的大盘权重股来看,中国石油、中国平安也难以继续大幅下跌。
综合各种情况,笔者认为,投资者不必对雪灾作出过度反应,市场也许就在大家失去信心的时候开始构筑底部、显露曙光。(来源: 证券时报 智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