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就价值投资和动量投资跟小G聊到了巴菲特和利弗莫尔等,她说:“在美国很多人只知道巴菲特是全球顶级富翁,在华尔街也只当他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老人。他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从今天起步与巴菲特比赛,没有人认为巴菲特一定比自己强。其实华尔街的多数基金经理关注的也是今年能否跑赢市场、跑赢同行,因为已经无限扩大的市场,影响它的变量实在太多。”
中国投资圈所理解的巴菲特,是严格依据基本面选股的理念,事实上在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也很难做到。首先是对公司“了若执掌”的成本越深入就越大,并可能会得不偿失。实地考察很可能走马观花,多数行业你根本不懂,你考察了也白搭。“我们要投资的公司可不是巴菲特那几家可口可乐、吉列刀片、麦当劳等传统的消费品公司,因此一定要借助模型,借助其他专业中介机构已有的却可能已过时的研究成果,甚至有时超配一只股票时,还会花钱委托相关的中介机构提交报告”,小G还说,像巴菲特那样跟他重仓公司的高管都交往成“哥们儿”式的熟悉程度,一般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根本做不到,至少时间上不允许。而你如果不能跟公司高管熟悉到“哥们儿”程度,你怎么可能及时了解到“有效”信息;而若早于市场了解到有效信息,你又涉嫌内幕交易。
“我们并不否认模型存在弊端,但有模型总比用主观感知来做决策更具有理性”,小G这样说。而谈到中国A股市场,她认为巴菲特的方式反倒可能有相对广泛的适用性,至少巴菲特赖以成“神”的名牌消费品在中国还正处在打造过程之中,而中国经济的崛起势必造就中国制造的世界级名牌消费品,中国A股市场可能还存在可以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持有的股票。但是在华尔街,“一切依据模型,根据模型给出的信息,判断是买还是卖。”
由此可见,我们所谓坚持巴菲特“买入好股票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理念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笔者又想起索罗斯的一句话,“我们试图理解世界,我们自己正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我们对世界不完全的理解,在我们所参与的事件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与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影响,这决定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之上,因为我们的行为很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
资本市场是多方博弈的活动,变量因素很大。索罗斯还只是从“我们”与“市场”相互作用的两个博弈方阐述市场的“不可预测”,参与市场不能迷信任何“已有的知识”。“条条大道通罗马”,关键是我们要尽可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并且也不能迷信“最终”会达到罗马,因为走向“最终”的过程也是生命一天天消逝的过程。因此,笔者从来都不在乎“买好股票长期持有”的所谓巴菲特式的理念。(方泉 中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