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国际、新华网、人民网
嫦娥一号表现令人满意
今天,嫦娥一号将公布月球的三维照片,这标志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奔月”的神话真正变成了现实。
截至25日16时30分,嫦娥一号已绕月飞行216圈。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三维照片今日上午将公布,标志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科学探测工作全面开始,专家透露说,完成整个月球的三维照片仍需一段时日。
[新华网]嫦娥一号今日传回月球三维照片,本网从上午9时起全程实时报道。
[新华网]嫦娥一号正在进行223圈的绕月飞行,今天将第一次看到来自月球轨道上嫦娥一号发回的月面照片,这张照片有可能会成为中国航天史进入第三个里程碑的一个标志,它同时也标志着嫦娥一号从旅行状态进入了工作状态。
[新华网]专家:目前为止,嫦娥一号表现还是很满意的,都符合我们设计指标要求,或者说超过我们的设计指标要求。从现在实际电瓶情况来看还有比较多的余量,像类似的指标,每个系统都有这样的指标。准时发射,精确入轨,控制很准确,所以省了很多控制动作,燃料省了100多公斤。
[新华网]专家:其实我们做了很多预案,到目前为止,87个预案基本上没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有45分钟是跟地球失去联系是正常的
[记者]嫦娥一号在整个过程中有45分钟是跟地球失去联系的,到底怎么回事?
[陈炳忠]这本身是很自然的现象,我们把卫星打到月球轨道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测控它,从地球看是垂直于地球平面的,所以它绕月没有遮挡。但由于月球是慢慢自转的,但轨道是不变的,慢慢的轨道就被月球遮挡一部分,从地球看,它就跑到月球的背面,最长是45分钟,然后又上来。
“嫦娥一号”携带的照相机介绍
[人民网]:专家透露,因为卫星所携带的照相机距离月球200公里远,根据科学探测目标,嫦娥一号卫星给大家展示的将主要是月球的全身照,而不是局部特写。
[人民网]:和普通相机相比,“嫦娥一号”所携带的照相机的个头大了许多,总计有30公斤重。专家介绍,“嫦娥一号”的照相机和普通照相机有诸多不同。
[人民网]:首先,它拍出来的不是一张完整的图片,而是每84秒拍出一条线。由于卫星是高速移动,因此一条条线组成了一个面,原理就好比扫描仪或者打印机一样。
[人民网]:其次,由于月球表面的光线时常变化,两极光弱,赤道光强,从南北两极其中的一极飞到赤道只需要27分钟,所以它需要手动曝光。当地面站接收的数据显示月球表面太暗时,工作人那员会发送指令,把曝光时间调长。当数据显示月球表面太亮,曝光时间则会被调整短一些。
[人民网]:“嫦娥一号”的照相机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是却相当于有三个“眼睛”。中科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建峰介绍说,这三只“眼睛”一个从前面看,一个是从上面看,一个是从后面看,这样处理完了之后,就可以得到地面的立体图了。
[人民网]: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院士姜景山表示:目前嫦娥工程目标还算完满,科学目标是不是圆满要看一年以后。
发布仪式开始
[人民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月球图片发布仪式。
[人民网]:出席今天发布仪式的还有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宣部国务院研究室、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月球应用首席科学家、工程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发射场系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和科技人员的代表也参加了今天的发布仪式。
[人民网]:发布仪式现场响起了嫦娥一号卫星从遥远的环月轨道传回的语音和歌曲的片断。
[人民网]:刚才嫦娥一号卫星从遥远的环月轨道传回的歌曲是《歌唱祖国》。
[新华网]主持人:尊敬的温家宝总理,郭伯雄副主席、曾培炎副总理,路甬祥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在有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实现了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嫦娥一号卫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并传回月面影像数据。
[新华网]主持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仪式,发布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象。出席发布仪式的领导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同志,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同志,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同志。
[新华网]主持人:出席今天发布仪式的还有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宣部、国务院研究室、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月球应用系统首席科学家、工程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发射场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和科技人员的代表也参加了今天的发布仪式。
[新华网]主持人:经过三年多的研制、建设,今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甲运载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1月5日实现绕月飞行,11月7日准确进入200公里环月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卫星已经开始进行对月球的探测工作,在对传回的第一批图象数据处理后,形成了第一幅月面图象,标志着绕月目标的圆满实现。下面请收听嫦娥一号卫星从遥远的环月轨道传回的语音和歌曲的片断,听取第一幅月面图象的介绍。
[新华网]主持人:下面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同志,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同志,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同志到发布台。大家欢迎。
[新华网]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温家宝总理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象揭幕。
曾培炎副总理宣读贺电
[新华网]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曾培炎副总理宣布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的贺电。
[新华网]曾培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的贺电。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月球探测工程的全体同志,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顺利的进入到月球轨道,并传回月球三维影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在这举国欢庆、全民振奋的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向参加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新华网]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满怀信心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你们作出的杰出的贡献,将彪炳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开展升空探测的第一步,今后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希望你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励,开拓创新,不断攀登航天科技新高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促进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2007年11月26日 宣读完毕。
温家宝总理讲话
[新华网]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网]温家宝:同志们,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出席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嫦娥一号卫星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了清晰的可见光图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探月工程研制、建设、发射、测控和科学应用各项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新华网]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使我国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国家的行列,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必将进一步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而努力奋斗。
[人民网]: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 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首次探月工程非常关心,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以后,立即发来贺信表示祝贺。探月工程寄托着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热切期盼。有一位老华侨曾经深情地说,“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现在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你们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厚望和重托!
[新华网]月球是距离人类家园最近的天体,寄托着人类的无限期望。嫦娥奔月、万户飞天是中华民族久远的美好梦想,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留下无数赞月、咏月的瑰丽诗篇。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使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开始变为现实,并再一次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人民网]: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与创新,提高我国整体科技能力和水平开辟了新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人民网]:第一,坚持以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带动研发、制造、应用整体水平,探月工程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是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项目。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与两弹一星、神州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一样,表明我们完全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在高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实践证明,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相关科研和生产的发展,是快速提升我国经济科技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
[人民网]:第二,坚持勇于探索科学求实的精神,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月工程技术难度大,极具挑战性风险性,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和系统可靠性,为科技制造全系统进行两个百分之百的质量复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首次探月工程任务,实践证明把大胆探索、创新精神与精细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是重大科技工程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人民网]:第三,坚持多部门协作,形成科学高效系统管理模式。探月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中的系统工程,参加工程研制建设实验,科学应用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又好又快地实现了工程目标,实践证明,实行全局一盘棋,多方合作,大力协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有效方法。
[人民网]:第四,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次探月工程实施过程中,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准确把握工程发展的节奏和脉络。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勇挑重担,刻苦攻关,成为工程研制的中坚力量。实践证明,最重要的科技实力在于人才培养,造就高素材的人才队伍,是重大科技工程成功实施的根本保证。首次探月工程,研制队伍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一大批年仅30到40岁的业务骨干领先担任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这表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人民网]:探月工程是新时期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第一个向祖国和人民汇报的工程。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不仅实现了工程目标,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而且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深空探测队伍,实现了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的要求,为深入开展月球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人民网]:在此,我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四点希望和要求:
[人民网]:一、要认真总结首次探月工程的经验,既为今后探月工程打好基础,又为国家其他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人民网]:二、要抓好嫦娥一号卫星的在轨管理、数据传输处理和科学分析与应用工作,圆满实现既定的科学目标。
[人民网]:二、要抓好嫦娥一号卫星的在轨管理、数据传输处理和科学分析与应用工作,圆满实现既定的科学目标。
[人民网]:四、要抓紧开展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立项和组织实施,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争取早日实现探月工程后续目标。
[人民网]: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掀开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和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永攀高峰,推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发布会结束
[人民网]:温家宝总理和各位领导同志亲切接见参加工程研制的科研人员代表。
[人民网]: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说,有一位老华侨曾经深情地说:“你们的卫星能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
[人民网]:今天上午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