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四成基金经理:明年上8000点

[日期:2007-11-23] 来源:  作者: [字体: ]

[] 来源:证券时报 2007-11-23 09:52

四成基金经理认为明年上8000点 中金等五大机构策略揭秘


  四成基金经理认为明年将上8000点
  本报对72位基金经理进行调查显示四成基金经理认为明年将上8000点
  ● 83%被访的基金经理明确表示明年股市还处于牛市中期,另外,近四成认为明年上证指数将超过8000点。
  ●"人民币升值"、"奥运题材"、"通货膨胀"、"资产注入"将成为明年的投资主题,而"人民币升值"成为最热门主题,27%的基金经理看好金融业。
  ●半数基金经理预计明年的基金净值增长率将为20%-40%。
  "83%的基金经理认为牛市根基不改,明年仍处于牛市的中期"、"金融行业为27%的基金经理看好"、"52位基金经理将人民币升值作为明年投资主题,而44位基金经理认为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于宏观调控"---这一系列的数据来自于本报最近进行的基金经理问卷调查活动。这次活动收集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几十家基金公司的72位基金经理的反馈。
  调查结果显示,基金经理们对明年趋势和行业的研判基本趋同,认为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向好、牛市根基不改,大多青睐金融业。整体来看,基金经理们仍是些许"悲观"、更多"乐观"。而在整体看好趋势下,分歧也显露出来。
  83%认为明年仍是牛市中期
  目前大盘的"跌跌不休",让不少基民喊出"牛市就要完结"的声音,在此次基金经理前瞻性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对明年股市处于什么阶段的问题。结果显示:有60位基金经理认为明年股市将处于牛市中期。而且,一位"坚定看多"的基金经理表示本轮牛市持续时间会很长,甚至将延续到2015年,上证指数最高应该能突破10000点大关。
  与此相对应的是基金经理们对明年上证指数的预期,有28位基金经理认为,上证指数会涨到8000点以上,仅4位基金经理认为在6000点以下。大多数基金经理对后市持有乐观态度,认为明年上证指数至少能触及8000点。
  当问及"对于明年自己管理的基金的净值增长率目标"的预期时,一半的基金经理表示预期目标为20%-40%,8位基金经理认为能够达到40%以上,而16位基金经理表示净值增长将随着大盘起伏。
  坚定看多、认为牛市根基不改的观点来自基金经理们对于明年宏观经济整体趋势的看好,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仍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等利好因素并未发生改变。绝大多数基金经理认为明年经济增长水平将和今年持平,预测明年GDP的增长率将在10%上下徘徊。也有基金经理表示,明年宏观经济将温和增长,鉴于今年增长的基数较高,能超过今年水平的可能性不大。
  金融业最被看好
  在今年基金三季报里被众多基金管理人反复提及的金融、房地产、消费零售、电力、有色金属等行业继续被基金经理们看好。当问及明年最看好行业时,27%的基金经理选择了金融业,其次是消费零售、房地产、能源行业,分别有16%、19%、13%的基金经理看好。机械制造业也有12位基金经理看好。
  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奥运概念"、"资产注入、央企整合"、"通货膨胀",调查表设计的明年投资这四大主题都为基金经理们看好,不过最受瞩目的还要数"人民币升值"概念,被32%的基金经理支持。其次是"资产注入、央企整合",有26%的基金经理看好。另外,32位基金经理看好奥运题材。
  据本报在国庆节之前进行的调查显示,25%的基金经理看好金融业,而这一比例到现在提高到了27%。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金融业将成为贯穿本次牛市的主线"。一位上海的基金经理表示,金融业是高税负行业,将极大受益于明年的税制改革,另外人民币升值、GDP的稳步上升也将驱动金融业的发展。
  行业趋同 个股分化
  行业趋同、个股分化是此次基金经理对行业分析的总体特征。不少选择"奥运概念"的基金经理表示这一主题涉及到地产、零售消费、旅游等众多板块,关键是精选个股。而国企改革概念下也主要看个股表现。消费、零售业是基金经理们从去年底就开始看好的行业,但今年的相对涨幅不大。一位选择"其他"项的基金经理表示医疗改革也是投资主题之一,所以该基金经理看好医药行业。
  房地产、能源行业的多空分歧比较大,特别是房地产行业,不少基金经理认为这一行业受政府调控政策影响太深,虽然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等基本向好因素但还是不太好看。也有基金经理认为利润高增长将出在整个经济的上游行业,看好资源类行业,如能源、矿产、煤炭、钢铁等。
  作为牛市基础的大盘蓝筹股多数基金经理仍然看好,29%表示将继续持有,特别是对于均衡配置型基金而言。然而,也有47%的基金经理表示会调整持有结构、对个别行业的蓝筹股不看好,另外有8位基金经理表示将对大盘蓝筹做波段操作。(方丽) 

中金等五大实力机构投资策略揭秘
  加速下跌后迎来增仓机会
  海通证券研究所:自10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持续处于调整格局之中,其调整诱发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A股市场在经历了前期持续上涨行情之后,本身存在技术调整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同期海外资本市场普遍步入调整,尤其香港市场近期的持续暴跌,对A股市场股指重心下移产生了直接的拖累作用。
  但值得关注的是,除A股市场之外,"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经济体的股票市场,近一个月总体走势要明显强于成熟资本市场。事实上,近一个月西方成熟资本市场出现的普遍回落行情,主要还是受到美国次级债事件拖累。而因资本项目普遍未完全开放,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金砖四国"经济体,受美国次级债事件的直接负面影响相对有限。
  我们认为,同为本轮全球资本市场大牛市行情的"领头羊",印度、俄罗斯与巴西等"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经济体股票市场近阶段较坚挺的运行趋势,或对判断A股市场运行趋势更具借鉴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继续维持目前A股已处于相对低风险区域的观点,昨日A股市场再度出现加速下跌行情,应是一个难得的适度增仓机会。
  大级别调整的论据仍不充分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上证指数自6124点回落至今,已经历26个交易日,虽然股指在5000点区域有着较强的支撑,但目前止跌的信号仍未出现。那么,上证指数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一波稍大级别的调整呢?经济环境上,应是本币升值的速度放缓,负利率现象逐渐消失。如果美联储持续降息就表明美国经济开始衰退,这样欧洲经济的增长也会随之放缓,这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如果这样,顺差会大幅减少,升值压力也会减小,低利率环境开始消失,资产重估开始退潮。我们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稍大级别的调整才可能发生。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支持稍大级别调整的论据仍不是很充分。
  配置优质蓝筹备战明年行情
  华泰证券研究所:我们认为管理层对5000点左右的点位基本认同,防止股指大幅波动是其主要政策目标。同时,管理层在维持市场基本稳定的同时,将适当鼓励市场分化,挣钱将不再是普遍现象,价值投资是市场未来发展的主流。面对国内流动性过剩、本币升值难题,央行可动用的传统政策工具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A股扩容将成为吸纳过剩流动性的主要方式,而基金将会是主要途径。但基金的发行需要维持市场一定的人气,指数的大跌不但不利于基金发行,而且还可能引起市场负循环反映。综合看,维持市场适度泡沫,有助A股、基金的发行和过剩流动性的吸纳。
  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指数仍有望继续在5000点上下震荡筑底,以时间换空间。而在投资策略上,投资者可以不分行业积极调仓,配置估值合理、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的优质一、二线蓝筹股,备战2008年行情。
  超跌股反弹分化明显
  光大证券咨询服务部:近期权重股普遍持续走弱,相对应的是前期超跌的低价股开始活跃,不过盘中始终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热点,单兵突进式的个股走势成为典型的标志,可操作难度较大。并且,随着超跌低价股反弹走势的不断展开。我们注意到,近两个交易日超跌股的分化走势较为明显,在权重股调整的时候,超跌股的反弹无法形成合力和有效的热点,是制约市场走强的又一主要因素。另外,周边市场特别是港股恒生指数的剧烈震荡,对于投资者心理层面的影响,导致观望情绪加重,成交金额严重萎缩也制约了反弹力度。
  综合而言,指数短期走势仍将维持弱势震荡格局,新增资金入场速度和建仓对象,是影响指数后续走势演变的重要因素。
  投资增速不会大幅放缓
  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务院办公厅于11月21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强调要严格规范投资项目新开工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加强新开工项目统计和信息管理,强化新开工项目的监督检查。政府此时推出《通知》再次强调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显示目前投资反弹压力较大,有关部门很可能已经察觉到未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会进一步上升,因此有必要通过宏观调控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但《通知》的出台不会改变我们的判断,即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会比今年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在高位。我们维持明年投资增速依然处于较高速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的判断。但如果明年美国经济放缓的程度超过市场预期,从而给中国出口带来显著冲击,政府可能会对于投资的控制力度减弱,以刺激经济,投资增速就有可能超过我们的预期。(成之)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11月23日上证晨讯精华
下一篇:▓▓▓上海11月23日流通纪念币市场最新报价▓▓▓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