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80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而中国直到1872年,才由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仿照西方国家的形式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招股,成为中国第一只企业股票。
证券收藏是一门涵盖面很宽的边缘科学,仅仅百多年的证券史,穷毕生精力也未能全通。但人们还是孜孜不倦的去挖掘、探究。
证券藏品形态风格各异,有小巧如粮票张幅,有大至报纸版幅。有些纸张已经残破泛黄、粗糙,有些纸张挺括、币纸印刷、高科技防伪。图文并茂,凡花草雀鸟、翔龙猛兽、火车轮船、铁路桥梁、崇山峻岭、人物头像等应有尽有,像一本美不胜收的画册又如品种繁多的花边图案册,怪不得有些家长买几十种抽签表及认购证给小孩作为图案册参考。
证券藏品在外国早已成为艺术品,登堂入室,像挂油画一样用镜框镶着,挂在素墙上。观赏一件好的证券艺术品,好比身坐幽谷,看闲云出神,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证券收藏作为一种高雅文化,不仅能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许多藏品还具有保值和升值的作用。因为它到底不属于工业大生产的范畴,而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价值是难以用尺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它是不可重复生产的,即使极其仿真,也不过是赝品。所以,旧证券的价值无可估量。
10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经历了诞生、生长、成熟、衰亡;100年,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仅仅算是一个开端。
九十年前,上海滩上某拐角处的惠芳茶楼开始的最早的股票交易方式,与二百多年前纽约街头汤梯恩咖啡馆的股票原始交易方式惊人地相似。然而,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上海的惠芳茶楼并未如纽约证交所那样长成参天大树。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由此,在短时间内“股票”由一个少人知晓的陌生名词,变成足以牵动中国上亿人心的生动词汇。二十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在中国经济走向辉煌的进程中——
1911年,上海商人聚集福州路大新街拐角处的惠芳茶楼,边喝茶边通信息,这是中国早期的股票交易方式。
1905年,经营外商股票的“上海股份公所”正式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这是中国第一家正式的证券组织。之后,北洋政府先后于1918年、1921年批准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票买卖盛极一时。但在当时战乱不断、经济凋零的背景下,股票发行多属认购,债券也是强行推销,经营证券买卖的交易所多是做买空卖空、投机倒把的生意,起不到积聚社会游资发展经济的作用。可以说,旧中国的证券和证券市场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解放后,为了打击投机倒把、哄抬物价的行为,国家关闭了旧的证券市场,同时,随着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股票作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一种媒介自然就逐渐消亡。
直到80年代,两个企业的大胆尝试重新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新中国股市,一个是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另一个是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者发售的是建国以来第一支比较规范的股票,后者是第一家面向全国发行股票的公司。紧接着拉开中国股市大幕的,便是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之锣。
与如今5600万股民热衷股票形成鲜明对照,十多年前的股票根本无人问津。1987年深圳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动员国营企业和机关单位的干部与党员带头“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而这还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可是不到五年,深圳的股市却换了另一个面孔。在一次次股市暴富神话的煽动下,爆发了100多万人抢购新股认购抽签表的“8·10事件”,从一定意义上,这一次抢购行为可以看作是全民炒股的开始。
纵观中国的百年证券,横跨清朝末期、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解放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每个时期的证券均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清朝末期(1872年─1911年)
晚清政府统治时期,中国股票债券筹资的形式已经出现。1872年,由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策划,并以股份公司形式建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是中国最早的股票。自此,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以及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民营企业、金融企业都以股票形式筹集资金。企业以债券筹资则少见。清中期以前,无公债制度。同治年间,清政府因国库空虚,向国外借款。1867年,清政府开始向外商借款400余万两白银。光绪年间,因创建海军、修筑铁路等也向外商借款。国内债券的发行则始于1894年,清政府为应付甲午战争军费的需要,由户部建议向富商山巨贾借款,称“息借商款”。这是晚清政府发行的第一次债券。中国早期证券的发行等制度尚不规范,如清政府发行的债券和官办企业的股票,,主要都以摊派形式发行。
清末时期综述:
(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3年上海开埠,外国资本侵入中国,经过冲突、变异、整合、融合,中国自身的机体发生了变化,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在中国产生了。
正象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发生的变化一样,中国土地上的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也是先有洋人的,后有中国人自办的。1864年,外商大英自来火房股票在中国发行。1869年,英商在上海设立了长利公司,专门从事外商股票买卖。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它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它所发行的股票是中国自己的第一张股票。1882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它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从事股票买卖的公司,也是中国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大闸一开,就一发不可收拾,股份公司如雨后春笋,陆续产生。其中有些公司办得卓有成效,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启新洋灰等。这些股份公司集中了资本,发展了生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在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产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债券市场也发展起来。1898年,清政府模仿西洋政府的作法,发行昭信股票,名为股票,实为债券,以此筹措资金,偿还对日赔款。
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股份公司日渐增多,证券市场日趋活跃。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钢铁工业、煤炭工业,还是运输业、缫丝业等,到处都能看到股份公司和股票的影子。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对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功不可没。虽然一直到清朝灭亡时,中国尚未有一家经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交易所,但毕竞风气已开,股份化与证券市场的种子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二、民国时期(1912──1948)
民国时期,股票成了企业的重要筹资手段。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资本企业蓬勃发展,它们多以股票形式筹资。中国居民的股票投资热情异常活跃。1941年,因交易所和经营股票买卖的信托公司的无序膨胀,导致信托公司、交易所热潮崩溃,破产之风波及各业,股票交易萎缩。其后直至1949年,股票交易虽有迭起伏,但股票发行一直是企业筹资的重要形式。在公债方面,无论北洋政府抑或蒋介石政权,都视为财力的支撑之一。它们既发行内债又发行外债,而且在1922—1937年,证券市场是以债券市场为主。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公债信誉下降,公债交易日渐萎缩。
民国时期综述:
( 清末落地生根于中国的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市场,在民国时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出现两个高潮时期,前一时期为一战时期至二十年代初,后一时期为三四十年代。
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旧中国第一部证券法规《证券交易所法》,表明当时中国证券交易立法基本成熟。1918年,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它是中国经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20年,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物品所先后成立。此后,在天津还成立了天津证券花纱粮食皮毛交易所。此一时期,交易所众多、交易活跃,极一时之盛。
这一时期,股票是中国民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由于证券交易活跃,资本市场繁荣,加之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中国的民族工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时代。涌现出荣氏家族的“茂福中新”集团,孙氏家族的“通孚丰”集团,张謇的大生纱厂等许多著名企业集团。
但好景不长,1921年,因为过渡投机,爆发了“信交风潮”,上海成立的众多非法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纷纷倒闭。同时,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工业品卷士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再次陷入发展艰难的境地。
从1927年到1937年,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公债占据了证券市场的主流。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退至重庆,公债信誉大受影响。但在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孤岛上海,因为游资充斥,也曾出现短暂的证券市场的畸形繁荣。
国民党统治末期,通胀严重,经济崩溃,证券市场大受影响,但股份制与证券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在逆境中生存。)
三、革命根据地(1927—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27—1949)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以极大的毅力进行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为了组织财力,创造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早在1932年6月以及下半年即先后发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和120万元。苏维埃政权所发行的公债,还包括经济建设公债。同时,在苏维埃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鼓励私人资本的投资,并通过金融机构,吸收群众存款,把所有的民间资金,一律组织在生产、消费与信用合作社之内。抗战时期发行的财政证券包括代价券、本票、公债券、田赋借券、公粮券等。解放时期,关内各解放区发行公债的地区不多,而东北地区的许多省市都曾发行公债。1937—1949年根据地合作商业得到发展,如1939年2月6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推行合作事业第一号通令,规定了合作社种类,社股(每股5角)、社员及赢余的分配等问题。总之,革命根据地利用债券、股份筹集资金,集聚财力、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
革命根据地时期综述:
(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担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开始着手在全国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需要筹措战争经费和经济建设费用,以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与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为此,革命根据地政府发行了各种债券,如1932年6月及下半年先后发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及经济建设公债。同时在苏维埃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鼓励私人的投资,并通过金融机构,吸收群众存款,把民间资金组织起来。在革命根据地的各种债券中,有许多债券不是以货币单位而是以粮食单位(如5斤谷、10斤谷等)作为面值,反映了当时艰苦斗争的状态。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府发行的财政债券包括代价券、本票、公债券、田赋借券、公粮券等。解放战争时期,关内各解放区发行的公债不多,而东北地区的许多省市都曾发行公债。除债券外,股票也一直在革命根据地的各个时期广为发行,如闽西工农银行股票、苏区合作社股票、解放区合作社股票等。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筹措了经费、集聚了财力,保证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68)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后,股票筹资基本退出工商企业领域,只在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组织中继续保持着股票的变异形式。股票交易市场随着改造的完成被取消。在公债方面,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对于1950年预算赤字112.5亿斤细粮,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通过发行国内公债43亿斤和向银行透支来解决。1950年1—3月发行的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达1.48亿份。1954—1958年之后,大跃进刮起共产风,银行开了大门,已无发行公债的必要。随之而来的经济生活状况的不正常,群众生活困难,也失去了发行内债的基础。1956年初全部还清外国债务,到了1968年,国家内外债全部还清,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宣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即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国家。中国出现了一段无证券活动的历史。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设立较早的一家股份公司,设立登记时间为1984年7月。1993年5月24日,经主管部门批准,社会公众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截止目前为止,该公司总股本7631.89万股,流通股本3906.69万股。
新中国三十年综述: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历史打开了全新的一页。在这一时期,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发行了重大变革,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证券在这一时期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应是1949年10月10日发行的“沁源县信用合作社粮食股票”。1956年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后,股票筹资基本退出了工商企业领域,只有在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组织中继续保持着股票的形式。虽然在1950年即成立了解放后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天津证券交易所,但在1952年就被取消。
在公债方面,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发行公债。因为当时通货膨胀严重,为了稳定人心,将公债面值折成实物记算,于1950年1――3月,发行了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年――1958年,因国家经济建设极需资金,每年均发行一定额度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从1959年起,国家公债停止发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1956年初我国全部还清外国债务,到了1968年,国家内外债全部还清,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宣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国家。
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股票已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股份制已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被铲除。但使人惊讶的是股票并非与中国社会绝缘,一张北京市房山区交通镇供合作社的社员证(股金证)和一张射阳县供销合作社股票,连接上了文革十年的断代史,说明在极度严寒的政治气候之下,股票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股票与股份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任何极左思潮也否定不了的。
中国证券度过了一段独特而艰难的时期,但历史的长河在闯过险阻之后,依然要朝着大海奔去。)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8— )
1978年中共十一界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路线。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了从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1981年计划发行国库券40亿元,实际执行结果为48.66亿元。国债发行的方式多有变化。同时,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发行,也得到了发展。企业的股票形式筹资,经历了内部集资冲动下的极大不规范的阶段(大致在1981—1984),这一阶段,股票带有浓厚的债券和福利色彩。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定期发行三年的股票,具有代表性。1985—1988年,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部分股票。
如上海飞乐音响成立时,公开发行了部分股票。这一阶段,强调了股票的不可偿还性,但对股票的其他要求没有制度的规定。1988—1989年,股票开始朝规范化方向过渡,但股票交易市场尚未真正形成。1989年,国务院确定深圳、上海作为我国股票市场的试点城市。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营业。我国股票市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综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树立起改革开放的大旗,一场空前壮烈的民族复兴大潮就要掀起了。
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困难,依然是资本的极度匮乏。如何筹措资本,集聚财力进行现代化建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债券和股票的发行,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1981年,国家恢复国债发行,当年发行了总额为48.66亿元的国库券。从此国债的发行按年度进行,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也陆续发行。1985年,政府批准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开办有价证券转让业务,国债交易市场开始形成。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股票发行市场迅速发展,企业开始以股票形式筹资,这一时期的股票发行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981年――1984年为第一阶段,即内部集资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这一阶段,股票带有浓厚的债券和福利色彩。1984年――1989年为第二阶段,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部分股票,如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小飞乐股票。这一阶段,强调了股票的投资性和不可偿还性。
1986年9月26日,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正式挂牌买卖股票,标志着股票的柜台交易开始。1988年――1989年,股票发行开始朝规范化方向发展,但证券场内交易市场尚未正式开放。在经济发展的驱动和各地政府的支持下,证券公司开始成立,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公司也愈来愈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呼唤着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场内交易市场,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潮即将涌起。)
新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虽然仅仅建立了15年,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不仅超过了西方证券市场几十年的发展速度,而且也超越了我国近百年证券史的发展。
百年证券史让人们明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中国证券市场,用短短的15年时间走完了其它国家证券市场几十年走过的路。著名经济学家曹凤岐在看到证券藏品展览后,欣然提笔写道:“百年证券收藏,价值无可估量。股份企业久远,未来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