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稀珍老上海股票鉴藏录》正式出版

[日期:2007-08-07] 来源:  作者: [字体: ]
 

  由上海电视台资深编辑陈伟国先生编著的《稀珍老上海股票鉴藏录》,近日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全书31.8万字,辅以143份具有相当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老股票、老债券藏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金融、工业、商业、公用事业、文化娱乐五个角度,给人们讲述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金融证券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目前全国股藏界最完整的股票珍品,填补了相关博物馆的空白。
  南京路大百货公司股票
  南京路上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的老股票十分珍贵。其中,永安和先施两家公司明争暗斗故事就很有趣。1916年永安大楼开建时,对面的先施大厦还在建设中。先施原来计划只建5层,听说永安要建6层,马上将原来的设计改为6层;永安公司得知后,也立即在原来的楼顶上加盖了两层“绮云阁”。先施当然不甘落后,很快又加盖了3层并无多大实际用途的“摩星楼”,在高度上一时占了上风。
  为了与先施竞争,凡先施涉足的产业永安都跟进了:先施有先施乐园,永安就设永安剧场;先施有屋顶花园,永安就有天韵楼茶室;先施有141间客房的东亚饭店,永安就建大东旅社,设了142间客房,比东亚饭店多1间。为招揽顾客,永安还增加了一些先施没有的设施:比如开设了上海第一家营业舞厅———大东舞厅,建起了上海最早的旱冰场———永安跑冰场。
  这张新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于1926年12月25日,股票为竖式设计,票幅特大,画面精美,上面的新新公司建筑图案、行人、有轨电车、汽车等历历在目;图案下面是新新公司的标记,由大小两个S组成,是“新新”的缩写字母。另外,它还同时标出阳历和阴历两种发行日期,这在老股票中比较少见。
  上海大新有限公司是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中创建最晚、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一家百货公司。1953年大新公司改名为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2004年5月10日与上海华联商厦合并,变更为上市公司“百联股份”。
  中国钟厂股票与“三五牌”台钟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三五牌台钟成为年轻人结婚时追求的“上海品牌”。“三五牌”台钟看上去笨笨的雕花木头外壳,中间是圆形钟面,要用一把小钥匙上发条,上足一次发条,可以走上半个月。它每到半点、整点就会敲打出清脆悦耳的报时声,这声音至今好像还在我的耳际回响。
  讲到“三五”牌台钟,不能不谈到一个人,他就是“三五”牌台钟的发明人阮顺发。
  1934年,他在中华书局教育仪器厂工作时,因不满国内时钟市场被日本、德国洋钟所垄断,就萌生了自己造时钟的念头。他从旧货摊上淘来一只旧闹钟,经过不断摆弄,终于改装成有月、日、星期的时辰钟(又称“八用钟”)。1940年1月,阮顺发被钟才记营造厂业主与天津绸缎商毛式唐以月薪300元和红利10%聘请为中国钟厂工程师。这使阮顺发信心大增,他一头钻进钟的世界里,悉心研究日本宝时牌8天钟和德国J字牌14天钟的结构,终于发明了一种具有“挂歪摆歪虽歪不停、倒拨顺拨一拨就准”的台钟。因为上一次发条可以连续走15天,当时就定名为“三五牌”台钟。阮顺发又设计了三个“5”作为商标图案,使“三五牌”台钟一下子声名鹊起,成为风靡市场的名牌产品。
  这张中国钟表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于1945年1月2日,它的设计很有新意:除了上框中间和四角分别有红底白字的“555”著名商标外,底版上也有一个很大的钟面图案,分别显示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两种走时方式。整个票面设计紧紧扣住“钟表”这个主题展开。据了解,中国钟厂的正式股票到目前为止仅发现这一张,市场上比较多的是它的股款收据,因而这张中国钟厂股票是研究中国近代的钟表史、国货史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杏花酒楼公司股票与杏花楼月饼
  这张上海杏花酒楼升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于1947年4月15日,董事长李金海。股票的设计风格典雅庄重,极具民族特色,四面花框用朵朵杏花点缀其中,印刷十分精美。股票的背面有股东领取股息和红利的原始记录,时间最晚到1957年。杏花楼股票流传下来的非常少,至今仅发现3枚,因而十分珍贵。
  杏花楼原名杏华楼,创办于1851年,由广东人徐阿润创设;也有资料说是广东人洪吉如、陈腾芳创立,时间在1856年。后来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牧童遥指
杏花村”中的诗句,把店名改成“杏花楼“,并由清末榜眼、大书法家朱汝珍书写了“杏花楼”的招牌。
  李金海,广东番禺人,1888年来到杏花楼厨房间当学徒,后来成为该店的当家名师。到民国初年,该店生意越做越大,,当时已成为店主的李金海便与他人合伙,在福州路343号建造了一座两层楼房,1927年又将该房翻造成七开间门面、四层楼的大酒店,,成为当时上海滩最大的粤菜馆。
  到20世纪70年代,杏花楼请上海著名画家唐云绘制了一幅新的“嫦娥奔月”图。1985年,上海著名年画家李慕白又重新绘制了一幅“嫦娥奔月”,并按此画面制作了硬板纸和马口铁两种包装盒。后来这个包装成为杏花楼月饼的标志性包装,一直颇受人们青睐。
  英商文汇有限公司股票与上海《文汇报》
  这张英商文汇有限公司股票发行于1938年7月12日,总股本为5万美元,分为2千股,每股25美元。
  
上海《文汇报》创刊于1938年1月25日,由爱国知识分子严宝礼、胡雄飞等人创办,以“英商文汇有限公司”名义向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登记注册,并取“文汇”两字为报头(由书法家谭泽书写,沿用至今)。
  《文汇报》创刊后,坚持以翔实的抗战消息和爱国言论与读者见面,创刊仅4个月,发行量就突破5万,超出老牌《新闻报》,成为当时上海最畅销的报纸。
  1945年抗战胜利,《文汇报》高举起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旗帜,令国民党政府十分恼火,终于在1947年5月25日下令封闭了《文汇报》。《文汇报》被迫停刊后,严宝礼开始筹划去香港复刊。在李济深、郭沫若、柳亚子、茅盾等进步人士的帮助下,
香港《文汇报》于1948年9月9日正式创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严宝礼立即返回上海复刊《文汇报》。1960年11月18日,严宝礼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61岁。
  真裕地产公司股票与中山陵
  吕彦直,1894年出生于天津,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21年回国,在上海与黄檀甫合资创办真裕公司,并开设“彦沛记建筑事务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5月13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公开向海内外悬赏征求陵墓设计方案。吕彦直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工作,他精心绘制出呈一大钟形的平面图,以及建筑物的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9张设计图,撰写了约1000字的《陵墓建筑图案设计说明》。最后葬事筹备委员会一致决定采用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来建造陵墓,同时聘请吕彦直担任陵墓的建筑师。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构思巧妙,风格独特,整个建筑呈现一个大的钟形状,寓意“暮鼓晨钟”、“警钟长鸣”,体现中山先生“唤起民众”的精神。遗憾的是,吕彦直没能看到这座建筑落成,因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逝世,年仅35岁。
      这张真裕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于1944年12月1日,该股票的设计画面雍容华贵、精美隽永,各位常务董事的签名也独具风格,特别是股票的底版图案就是南京中山陵。在常务董事的印章下面,有一行淡淡的很容易被疏漏的小字:“纪念本公司已故建筑师吕彦直君图案。”另外在票面的右下角,还有一行不为人察觉的小字“李锦沛建筑师”,这都是由常务董事黄檀甫为纪念他的挚友吕彦直、李锦沛而特意手写的。在吕彦直逝世后,中山陵的剩余工程就由李锦沛、黄檀甫主持完成。

杨百万在度假村与上海电视台陈伟国先生(右一)、股票收藏家陈贵生(右二)亲切交谈

 



阅读:
录入: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汇市信息]中国银行8月7日人民币挂牌价
下一篇:左安龙侃《股票收藏》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