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天津投资公司于1951年发行的股票是目前所见最早公开发行的新中国股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股票筹资基本退出了工商企业领域,只有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组织继续保持着股票的变异形式。1969年我国宣布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国家,中国出现了一段
无证券活动的历史。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为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中国证券的百年变迁,浓缩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史。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国近代形式的证券自清末产生以来,除极端历史条件下的短暂中断外,一直伴随着国人。尽管在1994年中国证券市场实现无纸化交易,但此前的股票和债券作为研究中国证券发展的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才刚刚凸显。
于捷:
每张股票背后都有故事
通过一张张小小的股票去了解它们背后浩渺无垠的历史故事,这便是收藏股票带给于捷的乐趣。从最初的收藏无门到迷上集藏股票,可以说正是这种不断“寻找”故事的动力使得于捷坚持了数十年的股票收藏。
于捷很早就喜欢上了收藏,用他的话说,“有一段时间钱币、邮票乃至火花都收集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沈阳道市场淘到了几张旧时的股票,“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收藏老股票,因为当时发行的这些股票总会和历史有一些联系,自己对这方面的事情也比较感兴趣。在收藏的过程中也会去查资料了解一些天津史或地方志,很快就乐在其中了。”每当得到一张珍贵的老股票,于捷总是渴望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我收藏了一张天津六国饭店的股票——这是在民国时期天津发行的一只股票。后来我也考察过,六国饭店的旧址就在老天津图书馆的附近,但地震重建后这里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只能从这张股票上才能了解到六国饭店。”于捷记忆中天津最早发行股票的是一家面粉厂,但名字已经记不清了,“说它是面粉‘厂’,其实就比作坊大一点有限——当时人们磨面还依靠牲畜,但这家工厂是最早使用机器磨面的。”老股票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历史事件,于捷收藏了一张清末“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这其中涉及了开平与开滦两大煤矿从竞争到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资本早期与外资竞争的见证。这其中的过程也被后人作为研究资料,出版了近千页的《开滦煤矿矿权史料》一书。在股票收藏方面于捷可算得上是个先行者,同样是很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上海的藏友,大家在交流藏品经验的同时也开始参加一些展览——他们的藏品在几所高校展出时也得到了证券专家的首肯,一些证券专业的学生还在教授的带领下特别来“领略”证券的历史风采。
股票投资有涨有落,股票收藏却有着另一番天地。在了解中国股票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于捷还收集了许多和股票有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从常见的股票认购证到一般人并不熟悉的息券,于捷的藏品俨然便是一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股份公司都归国有了,但一部分股票还在市面上流通,因此政府便发放了这种‘息券’。”这种按季度领取利息的息券一直发放到上世纪60年代,“如果现在家中有这种没兑付利息的股票依然可以付息。”除了国内发行的股票,于捷还存有不少国外发行的股票。“这都是一些朋友带给我的,国外的股票起源较早,因此他们的实物股票发行比较系统,也有一定的规则可循。目前国外股票收藏市场已经很成熟了,而国内还在起步阶段。”于捷认为,老股票的价值取决于珍罕程度、存世量、品相和发行时间等多个方面,而不同时期发行的股票往往又有不同的目的。“解放初期,农村也合资发行股票,主要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而清末和民国时期投资公司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则多是用于发展民族工商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