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艺术品投资中的庞氏骗局

[日期:2012-12-20] 来源:新商务周刊  作者: [字体: ]
   与其他市场不同,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有能力进行价值判断的,往往只是极少数人。这就注定了这个市场的不理性。

  近几年,艺术品投资火爆异常。作为这种火爆的标志性事件,一是在2011年春拍,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创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价格的纪录。而其后,这个纪录再三地被刷新;二是2011年全国有数百家艺术品投资基金争相成立;三是各地相继成立“文交所”,其中天津“文交所”的大起大落令人咋舌。

  中国人喜欢讲一句话,叫作“盛世收藏”。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人们才有可能把艺术品作为一种重要的保值增值工具。艺术品,尤其是古代艺术品,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资本的介入无法从数量上造成影响,只能对价格产生影响,从而使其具有投资的可能。也正因如此,也使其投机色彩浓重。本来,在资本无法进入生产领域时,投机与投资只有一线之隔。

  从前年开始,我和朋友一起对二十世纪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交易与价格波动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规律——即艺术品市场的波动基本是与当时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成反曲线。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艺术品市场的膨胀,往往与房地产价格高涨,经济过热有着关联。我们猜测其原因,主要是资金对预期不再看好,从房地产等获利后抽逃,投入艺术品市场,期冀于艺术品保值与增值特性。也许,艺术品投资的火爆只是一个信号而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日本泡沫经济鼎盛时期,当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日本东京银座的房地产价格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就在泡沫被吹到了最大还将破未破之时,日本上下都充斥着癫狂的气氛,日本人也充满了资本在手的自信与骄傲,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收购地产和艺术品。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梵高的许多作品被日本人追捧,其中《向日葵》一画曾创下了近4000万美元的成交纪录。之后,梵高的另两幅作品也被疯狂的日本人以刷新纪录的5300万美元和8250万美元的价格买走。

  在这三个纪录的带动下,当日的日本刮起了抢购印象派绘画的风潮。从1987年到1990年,国际拍卖会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被日本买家买走。这4年中,日本共从西方进口了138亿美元的艺术品。但很快的,仅仅数年之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这些作品就一直沉睡在银行的保险库中。时至今日,这些作品的价格仅有当时价格的十分之一。

  疯狂投机造成的艺术品价值被严重高估,所有损失都会集中到最后接手的人身上。这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

  以创纪录的齐白石书画为例,其作品的价格已经超过了梵高的向日葵。虽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难以评判,但从齐白石大师的产量与存世作品的数量来看,若此价格是实际价值的反映,那么一百个梵高也顶不过一个白石老人了。这当然是高估,这样的价格还具有什么样的投资价值?几万一平方米的房子你们都不敢买,为什么却敢买4亿的一张画呢?怪哉。

  因为大家对房子都有大致的价值判断,多少钱算是贵了,多少钱就难以出手了。而对于艺术品,绝大多数人却无法自行进行价值判断。我一位画家朋友曾说,现在的人大多是以耳朵听画的,他们并不清楚艺术品的价值,只是从别人那儿听到画家的名字,就直接认同了。与其他市场不同,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有能力进行价值判断的,往往只是极少数人。这就注定了这个市场的不理性。

  而各类艺术品投资机构则利用这种不理性,借机推波助澜。

  以我在业内了解的情况,一些机构会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持有的艺术品反复拉高,这其中较为常用的手法是与拍卖行串通自买自卖,造成一种艺术品获利巨大的表象,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对于机构而言,他们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人进入,就可以收取更多的“管理费”,两成左右的获利也不一分不少。至于最终是赔是赚,则与他们无关,至多是赔个最后的20%罢了。我曾亲耳听到一位基金经理这样说。

  对于那些在各地成立或正在成立的“文交所”来说,则是典型的投机心理集中体现。艺术品不是企业,不需要融资扩大生产和改进技术,根本就不适宜进行分拆股票化交易,若非要实现股票化,只能是以整个市场完全失去信用的崩溃为代价。



阅读:
录入: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生肖藏品升温:蛇年邮票10天被预订光
下一篇:中国财政安排文物保护经费127亿元创新高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