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灵魂比技艺更重要 ——上海美专百年纪念展观感
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诞生100年了。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一个纪念展,大量的艺术作品和史料让人感慨:虽然上海美专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退出了舞台,但其美术教育理念和成就至今仍让我们汗颜。
这些年来,我国的美院似乎空前发展,成为报考之大热门。无论从规模、设备、经费,还是学员数目,当年草创的上海美专都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但上海美专在美术教育理念上的领先,对社会发展和艺术史的推动,却也是当下许多美院所难望其项背的。
“魂”与“技”高下有别
上海美专的教育重“魂”,而当今美院则重“技”。
这从它的办学宗旨可见一斑:“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我们要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并谋中华艺术的复兴;我们原没有什么学问,我们却自信有研究和宣传的诚心。”
上海美专创办于民国元年。刘海粟和蔡元培等中国文化、艺术、教育的先驱一样,热切期盼借此历史契机,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提升民族素质和精神境界。他传播艺术的目的在于求得国人“把固有的创造精神恢复”。正因为有这样高广的志向和胸怀,所以其办学理念与仅局限于“技艺”的美院不在一个层面思考问题。
“广”与“狭”胸怀可见
上海美专的教育涉猎“广”,而当今美院则偏“狭”。
从美专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课程表看,不仅有与欧洲美术学院对应的各个专业全面设置,还有一些有关人文科学和中国传统的重要课程,比如“哲学史”、“金石学”、“诗画题跋”,甚至音乐、电影、摄影等都包括了进来。1949年至今,一些国内重要的美术学院也未正式设立过这些课程,只是近些年有个别概念较新的“视觉艺术”学院将影像、电影电视、舞台艺术等纳入了教程。
几乎当时所有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都曾到上海美专讲课。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们取法乎上,培养其思考问题之能力,观察事物之敏锐,并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对待社会,以自由的思想对待艺术创造。
刘海粟美术馆策展人王欣在策划这个纪念展时深感,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宏观、抽象的精神追求,从上世纪90年代后从我国许多美院被抽离了。相关的许多课程也被取消。学校更注重追求市场的需要,过于功利。学生也以“实惠”的心态来对待艺术,缺乏理想。但近一两年似有好转。
向未来推动文明
上海美专重视“未来”,当下美院多看“过去”。
上海美专曾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魄力,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艺术界进行了一次狂飙突进式的革命,在四个方面开创了划时代的先例:一、国内最早男女同校之一,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社会震撼性;二、最早裸体女模特写生之一,倡导了科学的学术教育观,冲决了封建伦理;三、首创大规模的旅行写生,开阔师生视野;四、首创中国第一本专业性《美术》杂志,提倡现代美术观念和新型美术改革。这些超前的举动,推动着中国艺术从农耕文明的传统形态,进入城市文明的现代,造就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基本阵容。刘海粟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观点和审美要求也在变化,所以要不断地来符合时代的要求。”而现在许多美院教育近似“训诂”,多为学习前人的技法,缺少如何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情感和形成具有个性的艺术观的教育,更缺乏对未来的预见性和开拓性。有些美院以平庸、僵化、程式化的技术桎梏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正如画家王劼音教授曾感叹的,一些蛮有灵气的孩子被教“傻”了。
重新看“野鸡学校”
上海美专敏锐地把握世界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刘海粟推崇新的艺术理念,认为“艺术是主观的表现”,一反多少世纪以来在艺术领域中起支配地位的“模仿说”,对冲破学院主义的羁绊,密切生活,恢复活力,走向新生,起着巨大的作用。但他并不排斥其他艺术观念。美专的教师组成,既有留洋的“新派”画家,也有传统的国画家。即使在留洋画家中,也有倾向于后印象派、野兽派等新锐艺术的刘海粟、庞熏琴等,也有古典写实的颜文梁等。这在本次纪念展展出的美专师生作品中清晰可见。
上海美专曾被污为“野鸡学校”,但艺术史论家朱其发现,上海美专的历史档案至今保存大量国民政府针对私立学校的年审填表,还有为数不少的刘海粟与上海市教育局和南京政府教育部管辖私立学校的官员的往来信函。这类文献表明,民国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教育资质、教学指标和年度状况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年审程序。上海美专的课程体系、校务制度以及学生会、社团、毕业会、画廊等校园的社会设置都接近一个现代大学的完整建制。美专采用教师治校,注重民主风气,教师定期参加校务会议。
史料还显示,至1949年上海解放初被接管登记,刘海粟已在上海拥有多处校舍,并在江湾附近储备了近二百亩地,如果条件成熟,刘海粟似乎在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即把上海美专扩展为上海艺术大学。
今天,回望上海美专,有很多启发,也有很多遗憾。在战乱时代上海美专能够做到的,我们今天应该做得更好。刘海粟未竟的理想,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