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泡沫形成时 我们怎么办
股票市场都会产生泡沫,所谓价格围绕价值波动。问题是,泡沫价格将以何种方式回归价值?所有的泡沫都会破吗?
在一个狂热的市场,过于理性的人和过于不理性的人都会死。过于理性的人在泡沫刚形成时就离开市场,而过于不理性的人在泡沫破灭时仍未离去。也许理性的人最终会被人们想起,但这小小的安慰对他们已没有意义。
泡沫形成时通常会有一些征兆。最典型的就是相对估值指标被滥用。例如,一个投资者在选择股票甲时,其依据很可能是股票乙的市盈率已经达到40倍,而股票甲应该与后者估值水平相当。问题是,股票乙的估值可能已经产生泡沫,你无法用一个泡沫来证明另一个泡沫的合理性。
泡沫的另外一个征兆就是投资者群体变得集体亢奋和缺乏耐性。如果你看到证券公司门前蹲着一个愁眉苦脸的家伙,先别急着认为他是赔钱了,很可能他仅比隔壁的仁兄少赚了一些而已。
当泡沫形成时,我们怎么办?
泡沫可能会破灭,但在破灭前可能会变得更大,也可能持续很久的时间。日本的股市在"广场协议"前曾达到60倍以上的市盈率。日本东京的房地产市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美国NASTAQ自1995年开始从1000点直冲6000点,直至2002年才被打回原形。
另外,泡沫如果不是严重脱离价值,也可能会以价值不断的提升而得到修正。但前提是,价值应该会有不断增长的潜力,也就是一个市场,或者一只股票,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
中国市场现在有泡沫吗?我上面提到的几个泡沫特征,在今天的A股市场都可以找到。
中国的泡沫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的投资者在大国崛起之梦中激动而迷惑,不知道中国今后将变得怎样的强大。但要清醒认识的是,我们并没有原创美国互联网那样的技术革命,我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没有像当年日本那样,在盈利模式、运营效率或技术上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领先。
在很多的方面,中国还处于学习的阶段。尽管我们学得很快,但前面的路还很长。所以,如果市场有一定泡沫是合理的话,至少我们还没有资格将泡沫吹得像美国和日本当年那么大。
所以,在一个个估值洼地被填平的过程中,缺乏持续增长潜力的行业或股票也被不断地推升,就很难理解。但总体而言,至少目前市场还没有到严重的泡沫化程度,从估值的角度来看,也仅透支了未来1年左右的收益而已。
当然,这是指整个市场,至于个别的股票,则其高估的程度有显著的差异。未来投资者因投资于不同的股票,其收益和损失也会截然不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很快而健康,企业盈利仍在快速增长,而流动性严重过剩。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即使调整,可能幅度也比较有限,而且股价有可能以横盘的方式等待价值的上升。
我的对策是,目前的股价下,努力去寻找估值仍合理的股票(不是估值低的股票),或者买入短期估值偏高,但泡沫化不严重,而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公司,即只输时间不输空间的股票,比如那些增长明确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龙头企业。
用理性去分析,从市场的角度去决策,这样的投资者才不至于被市场的疯狂所击垮,同时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将风险最小化。( 郑拓 成都商报)
泡沫论损害了谁的利益
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市场泡沫的讨论愈演愈烈,部分政府人士也发表了对市场的观点。对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证券市场而言,单纯以市盈率的高低来评判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似乎太片面了,也太低级了。
对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证券市场而言,增强股市的吸引力应该是首要的任务。而且,矫枉过正是证券市场常见的情况,无论是成熟的证券市场,还是新兴的证券市场,股指重心都有一个从低估到合理,再到高估的一个过程。
目前的市场客观地讲应该处于估值相对合理的状态,后期市场进入被高估的领域将是必然。人为地抑制市场的发展,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高速运行的股市大车,突然进行急刹车将可能形成混乱的局面。
泡沫论的出现,导致股指出现了跳水的走势,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大盘的"急刹车"损害了谁的得益呢?
虽然一年半的时间里,上证综指出现了近两倍的涨幅,但是市场的中小投资者难以享受到股指上涨的收益。在股指低迷时期,多数投资者并不敢积极做多,只有大盘大幅上涨且市场出现了赚钱效应之后,中小投资者才有入市的勇气,而且也只有个股出现普涨的局面,多数中小投资者才能够实现投资收益。
也就是说,投资者真正赚钱的时期只是2006年的5月行情和今年的1月行情。去年三季度的调整走势,基本将投资者5月行情的收益吃掉,而投资者在今年1月行情中的收益也可能在本周的调整中回吐。
对于机构投资者及少数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并不在乎市场的牛熊,所以泡沫论的出现,市场的受害者仍是中小投资者。多年难得一遇的市场赚钱机会,在争论中化为乌有。(董政 成都商报 )
清除泡沫 为何只对股市不对房市
目前,由股指泡沫引发股市一系列险象,技术性错误造成诸多麻烦,监管滞后又换来简单治理,股市向好会不会昙花一现?
其实,中国股票在一级市场价格就不低,上市价格翻番更是司空见惯,说中国股市有泡沫也不是绝对没道理,问题是泡沫究竟是谁怂恿并制造的?既然制造泡沫、抛售泡沫,为何又要如此忌讳泡沫?
话说,拿所谓国际标准套用中国股市,干吗不早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呢?而中国股市为什么总有补不完的课、赎不完的罪呢?
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发展必须走中国的模式-----政治、经济、文化等是这样,股市也不能例外。任何拔苗助长、生吞活剥、东施效颦、妄自菲薄等行为和方式,都不利中国股市的成长!于此,有关方面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检讨一下,振振有辞并不能掩饰大家的质疑。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按照国际经验标准,合理的城镇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在2.6:1左右,而如今中国的城镇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平均高达7.6:1,有的地方甚至超过10:1。房价有的年份甚至以30%~50%的速度上涨。
而对于诸如房价成本等敏感问题,不论是管理部门还是物价监管部门都三缄其口、默不作声。在北京,二手房与两年前相比已经翻番,房屋中介泛滥大街小巷。
让人困惑的是,对待人人憎恨的高房价,尤其是显而易见的房价泡沫,相关部门的这委那会也罢,怎么就没什么声息或像"严打股市泡沫"那样的敲山震虎态势呢?
敲山震虎结果会怎样,我们大家都明白,然而对待不同对象的不同态度却令人心寒!(阿蒙 成都商报)
消除泡沫 须先还原指数真面目
泡沫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指数泡沫而非股市泡沫。
在股市低迷时期,为了粉饰太平、装出胖子,在指数的设计上把大量不流通部分的股票也计入指数,增大了股指的杠杆效应;同时,还采用了将新上市的股票以上市首日涨幅纳入指数、在选择指数成份股时不断剔除下跌股塞进上涨股等种种手段使指数严重虚胖。
虽然现在停止了将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计入指数的做法,但其他方面没有任何改变,而且也没有对历史进行还原。虽然现在的股指远远高于当初的2245点,但一大批股票的价格可能还远在2000点以下。要消除股市的泡沫,首先必须还指数的真实面目。(火山之松 成都商报)
挤泡沫也要讲究艺术
目前,很多人都以股市过热和流动性过剩流入股市为由,来判断股市出现了异常泡沫,他们建议采取各种冷却式的行政干预手段和限制、分流资金等釜底抽薪的方式来让股市快速降温,实际上,对一个急需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中国股市而言,这一循环往复的操作其弊端和危害极大。
因此,对于"泡沫"一词不能滥用,应该有所区分。例如前期爆炒过的茅台、工行、中国人寿等的确出现了透支行为,提醒投资者警惕风险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以此来全面断定中国股市泡沫即将爆裂,而损害其成长性。
应该区别对待和分析,了解股指失真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在指数股的大幅拉升和前期不合理的指数统计方法而造成,其调整须采取合理的挤泡沫和修正方式,避免股指的大起大落。关键是股市忽上忽下的大幅波动并非是解决泡沫的根本之路。
在这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环境和"盛市危言"的情况下,挤泡沫时一定要讲求艺术,切勿再继续采取以前那种作茧自缚式的行政干预手段,避免让中国股市再次陷入政策市的闭门造车阶段。
笔者建议,应该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来调节股市,重市场、轻行政,让市场进入完全自由竞争的健康发展状态,而非行政打压、人为挤泡沫的方式。
建议投资者在对待"泡沫论"时也须区别对待,对高市盈率和价值过度透支的股票一定要谨慎,但对于具备长期价值增长和盈利能力强、成长性较高、低市盈率的股票,则未必要采取以脚投票的方式来配合挤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