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会想到,令无数人魂牵梦绕、大喜大悲的股票竟会成为一种独特的收藏品,它承载着博大精深的证券文化。
股票是以证明或某种权利为目的所作的凭证。它本身不是真实资本,没有任何价值,经济学有把它看做是真实资本的“纸质副本”。
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股票与债券开始在中国出现。1872年洋务派发起创立轮船招商局,仿照西方国家的动工组成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向社会公开招股,筹股次金。中国历史上第一只股票就这样诞生了。清政府于1894年9月发行首次具有公债性质的国内借款――“息借商款”。由此,证券这颗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回顾股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几经沉浮,命运多桀,走过了极为艰难曲折的道路。中国股票的百年历史,记述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侵略行径:记述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丧权辱国、腐败无能的恶果;记述了民族资产阶级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记述了红色政权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解放区实行的特殊政策;记述了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走过的道路;记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惊人气魄。股票,浓缩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沧桑巨变,反映着国运兴衰。
由于政权的更迭或政策变化,中国股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远不如国外。直到改革开放,股票才迎来了它真正的春天。
1983年7月,深圳宝安县事投资公司公开招股,发行股票筹集资金1300万。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1991年3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
1994年起,股票发行和交易实行无纸化。
至此,纸质股票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证券市场,成为一种断代的文物,也成为人们收藏、欣赏的对象而进入了收藏领域。有识之士敏锐地发现,股票是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纪念性、观赏性于一体,且防伪极佳,升值潜力巨大的一个新兴收藏品种。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批批寻宝者登上了收藏舞台,他们深入证券交易部翻箱倒柜,钻进旧货摊淘沙沥金,光顾废品站大海捞针。终于有所斩获,频频告捷。经过众多股票收藏者多年的挖掘、整理,目前股票藏品已初具规模,并不断有新品种发现。
当股票收藏品收集到一定规模和数量时,就必然下功夫进行研究。这是股票收藏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一年中,由于捷等几位股票收藏家提供展品,在北京报国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武汉、广州等地举办了八次“中国证券收藏回顾展”。引起很大轰动,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推动了股票收藏活动的发展。
民间藏刊《中国证券集藏》等,自创刊以来,为股票收藏的宣传、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广大股票收藏爱好者提供了解、交流股票藏品的桥梁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股票收藏是新兴的收藏门类,其它收藏品的收集方法和经验都值得借鉴,尤其是收集与研究紧密结合的传统更值得提倡。对股票收藏而言,首先必须明确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研究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微观研究是对股票本身各要素的研究。股票具有法定性,一般记载着发行单位全称、发行额、票面面值、发行日期、发行办法(发行简章)、持有人姓名、发行单位及负责人签章、流通转让记录等多项内容。通过股票记载的内容可以了解发行单位的基本情况、股票的流通情况等。股票上的各种税票、钢印、戳记、水印、防伪等,反映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国家法规的变化。
股票的宏观研究主要涉及股票发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规律及股票收集活动的社会意义。主要包括:1、收集股票发行的史料,研究股票发行背景与相关企业的发展历史,分析造成各时期股票不同特点的社会因素。2、证券的交易规则、方法、特征,证券法规的变化,证券税收的变化。3、股票收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研究。
股票收藏者实际上是在为国家寻觅宝物,为民族收藏文化,通过对股票的收集、整理、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为现实工作提供借鉴。正像著名经济学家厉以
股票收藏也是在为自己留一段历史、留一份纪念。不管你在股市里赢也好,输也罢,也不管你是散户、大户,或是叱咤股市风云的庄家,股市博击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你永远不会忘记。那么,这种记忆的载体就是股票。收藏它,能唤起你投资创业的记忆;凭着它,你可在晚辈面前骄傲地说:“我曾在股市一搏。”尤其你在股市的成功,使你成为千万或亿万富翁时,没有一套记录你创业发迹的实物股票纪念,难道不是一大遗憾吗?
因此,可以说:把股票作为研究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技术进步乃至各时期文化发展的进程,都是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而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股市人群,则更有特殊意义。这就像特写人群的“精神食粮”,随着股市的发展壮大,参与股市的人员进一步增多以及“股龄”的增长,这种“精神食粮”的重要性就会越发地凸现出来。
来源:摘自《股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