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的早期国债兑换率低,10000元目前最多能兑付1.32元,但在收藏市场出售估计价值过万元。
住在南海叠滘二小附近的刘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新发现的一大笔50年代的早期国债,其中绝大部分为1954年、1955年两年间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其面额分别贰万元、伍万元至拾万元不等,初步统计票面总额超过千万元。刘先生是在这几天整理祖父遗物时突然发现这笔国债的。“如果这笔国债如今还能照票面价值兑换,那岂不是一笔巨款?”刘先生希望能弄一个明白。
两年国债以“万元”为单位
据了解,刘先生的祖父在世时收入并不很高,也只是在家乡打铁社工作的一名普通工人。在祖父过世后,刘先生也并非发现其祖父留下了这笔国债,只是在最近心血来潮整理祖父遗物时,才发现这笔堆放整齐,票面较新的债券。除近千万元的1954年、1955年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外,在其祖父遗留的债券中,还有部分为1956年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但1956年国债票面仅为贰元、伍元、拾元等,再无以万元出现的面值。
在这些债券的下端,均留有领取国债利息的凭证,加上被剪去的部分,这批国债应该为8年至10年期国债。以其中1955年拾万元债券为例,其下端领取利息的凭证上显示,自购买该债券后的第二年起,每年将能领取4000元利息。
在债券的背面,印有文字写明在每年取息的同时,购买国债的本金每年也将按不同的比例返还给购买者。其中,1954年国债本息偿付期为8年,1955年国债本息偿付期为10年。
某金融机构称无法辨认真伪
刘先生告诉记者,在发现这批债券后,他马上去南海一家银行询问是否能够兑换。在银行工作人员看过该批债券后表示,他们能识别的只有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债券,这批50年代的债券没有资料让他们去辨认真伪,因此无法帮助兑换。随后,刘先生又从一家大型购物网站上看到,国内其他地方也有人曾发帖以300多元的价格出售一张1954年的拾万元面值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而他了解到的消息是,如果是一张没有剪过取息凭证的1954年全新拾万元证券,价格大概会升到1500元左右。
而禅城区收藏票据的爱好者陈先生告诉记者,在收藏市场上,此类债券十成新的情况下,根据每张面额的不同,价格从数十元至几百元不等。而如果能收集到一整套没有剪过取息凭证的债券,则收藏价值又将高得多。按照1954年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刘先生现在离集齐整套还差一张五十万元面额的证券。而就其现有的债券在收藏市场上出售,也该有过万元的收入。
兑付价值低于收藏价值
据了解,对这批早期国债的兑付问题,财政部在1987年出台的有关文件曾有解释。根据当时的“关于我国五十年代国家发行的经济建设公债券仍可兑付的通知”,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行的经济建设公债的兑付工作已于1968年结束,但为了照顾购券者的利益,该债券经审核无误后,仍可予以兑付,兑付利息按当时规定的利率,但利息只能计算到债券规定的还本付息截止期。因此即使该债券留了50年,但过期后是不计利息的。
其中,刘先生祖父留下的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年息为4%,最长计息期8年,1955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年息4%,最长计息期为10年。同时,对已经剪过取息凭证的国债,在兑付时如息票不全,还将扣除已经支付的利息。另外,由于1954年和1955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是用旧币计算的,当时的一万元旧币只能折合现行人民币1元,即使加上利息,当年一万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最多能兑付1.32元。因此,照此来看,兑付远不如进入收藏市场划算。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