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时 财经作家
本周的A股大涨,对于本专栏的读者来说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我们早就看到了A股估值偏低的事实。这种事实造成了上涨的强劲动力,上涨无非是时间点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A股选择了上涨?这肯定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总体上看,目前这个时候并不是股票上涨的好时机,不仅新春开市未久,而且央行过年没休息,宣布了一次新的加息。加息照理来说对于证券市场偏利空。在这个时候股票上涨了,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又实现了一次战役的突然性,让绝大部分人都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次的A股大涨,有一点否极泰来的意思。除了估值偏低之外,政府最近一个时期的动作有一点“新政”的味道:督促各地追涨劳动者工资;采取多种手段降低物价;严厉把控房价;甚至包括毫不手软地处理一批官员。这些对于大市的作用,其良性程度比早先的人民日报社论,看来是有用得多。
上一期专栏我们谈到过A股面前的中国经济壁垒。理论上讲,现在微观上中国有很多好公司,产品做得不错,声誉也有,而且业内地位已经达到了国际水淮。但是它们都生存于一个大的含有不稳定因素的环境之中,这个就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壁垒。
我们来看整个中国经济的运作结构:它的症结在于工资很低,因为工资低和地价低,所以产品价格比较便宜,因而中国产品走到了全世界。但是走到了全世界的中国产品却走不进国内市场,原因也在于工资低,所以很多商品大家都无法消费。
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竞争:因为工资低,所以资方和劳方的收入差距很大(它造成了消费上的畸形,人们称之为“四袋苹果”和“苹果四代”之间的差距),不过这种收入结果并不是唯一的,更在于有大量不满足于自己收入的人开始自办企业,也成为新的资方,与原来的老板对抗——这是造成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产能过剩造成中国产品价格竞争中的“囚徒困境”。谁敢提价?先提先死,因为没了市场。
而现在低工资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作为产业工人主力军的农民工二代也不干了。他们其实有选择——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么现在处处不留爷呢,爷回家啃父母,种地也行啊。
相较起原来政府以行政手段来调控过剩产能,这种市场化的手段有效多了。很难想象政府能把大量的手工作坊关掉。但是如果政府在这个时候严重偏向于劳方,大大提升劳动者的工资成本,无效率企业很快就会没钱赚。维持一段时间,过剩的产能就会消失。
所以政府是左还是右,其实全凭时机而定。总体的目标是为了增加全民的福利,而顺带的一个结果,也会使中国经济从当下一定程度的畸形中走出来。试想,如果企业的经营者全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社会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生存,他们拿一点高收入,也是让人心服口服的。而现在更多的有钱人其实是靠拿便宜资源、模仿国外的创新产品和赚取劳动力差价来获得利润,这当然会使得人们对贫富差距非常敏感。
有意思的是,资本市场首先用手投了票。这倒使关注宏观经济已久的作者有点惊讶,很久以来,关注股票市场的朋友总是对我说:“如果你拿西方经济学的看法来套国内股票市场,那肯定是要吃亏的,因为这里是个投机市。”
我有点不信,但事实证明他们说得有一点道理。有时候A股的走势确实让我看得目瞪口呆,不过因为坚持了一些原则,比如说找行业优秀公司、找现金分红的公司、找在创新上有突破的公司、找有相对优势的公司,使得我不会处于实质性的亏损状态。票面上的亏损当然会有,但如果目标公司分红,你就可以当把钱存了一个高回报的银行。而现在的股市大涨,这不就成了乐趣?
当然,政府现在对于劳动者的工资倾斜还不够。中央的雷声大,地方的雨点小。我看到有一个地方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目标只有百分之十,与GDP增长目标相同。个人认为,这显然是不够的。
这种经济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