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底部并未明朗 下半年的修正行情值得期待

[日期:2010-07-04]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0年07月03日 09:2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证指数
点击查看最新行情

  本周大盘几乎呈现单边跌势,周二百余点大跌的恐慌致使2500点、2400点相继宣告失守,周五最低下探至2319点,创出2009年4月1日以来的新低,只是尾盘稍有回稳,股指在连跌七天后终于收出长下影小阳线。从盘面上看,周内保险、银行等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表现相对抗跌,但交投低迷使得这些大市值品种难有作为,同时前期极为强势的中小板、创业板成了“重灾区”。下周由于新股密集发行,而且市场对经济层面的担忧情绪不减反增,虽然股指短期大跌或会引发技术性反抽,但底部确认仍然需要时间。

  久盘必跌 跌了再盘  

  运行了1个多月的2841-2700点箱体终于以向下突破而告终,本周农业银行公布发行价成了大盘向下的一个推手,这个推手多少令人有点措手不及。

  农业银行2.68元的发行价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多空双方依然争议不断。从价格的绝对值来看,2.68元应该说不高,A股市场还真鲜见2元多的股票。尽管现在有股票被拖进了2这个数字,但那都是些ST绩差股,农业银行还盈利着呢;从市盈率这个相对值而言,14倍市盈率发行那还是有点高了,工商银行(4.06,0.02,0.50%)中国银行(3.40,0.01,0.29%)建设银行(4.78,0.08,1.70%)目前股价都在8倍市盈率呢;从持股结构来看,工、中、建三大行上方都套着大量筹码,而农业银行发行后上方没有套牢筹码可谓一马平川。除非农业银行上市即破发,将所有申购者“活埋”,但这种可能性还是不大。所以农业银行的股性会比其它三大行好,这个因素不容忽视。股票讲市盈率,但不唯市盈率,炒股还图个新鲜,这也是要考虑的。

  今年的股市走势是令人沮丧的,今年已经时间过半,但大盘跌去了27%。如果从年头到现在,投资者个人资产缩水小于27%,那就是不错的投资者了。如果您年初市值有100万,现在只有73万,那与大盘共舞了,而市值少于73万就算跑亏大势。以此为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基金和理财产品,这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不管他们说的多么美妙动听,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大盘下跌农业银行看起来是一个推手,实际上也不能全怪农业银行,没有农业银行也会有其他题材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股市下调完全与经济背景的变化相一致,本周美国股市再创新低,道·琼斯指数跌至9700点,这个点位正是1个多月前美国股市瞬间暴跌最低探至的位置。那天在20分钟内道·琼斯指数从10700点暴跌至9700点,如今指数又趴下至9700点,这正应了股市中的一句股谚:熊市中下影线探到哪里,未来就会跌到哪里。这就是趋势,人们无法改变的趋势,人们在趋势面前只能改变自己。

  久盘必跌,这也是一句股谚,2481点被有效击破了,2400点成了下一个横盘整理的轴心,跌后再盘成了接下来的行情主流。面对现在这样的颓势,我们能做什么呢?首先,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果实。在熊市中只要保住资金就意味着在未来同样的资金能买到更多的股票,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其次,下周可参与新股申购。下周共发行9个股票,周二在发行巨无霸农业银行前后各有4个中小板股票发行。9个股票资金不能套用,因此,下周新股中签率会很高。在市场不景气的当下,新股申购油水虽然不大,但还是有微利可图。农业银行申购也是可以参与的,如此低价要亏也亏不到哪儿去。(应健中)

  下半年的修正行情值得期待

  李志林

  本周二大盘以缩量暴跌108点的方式击穿了整理一个多月的2500点平台,并且连跌7天创出了2319点新低。在恶劣的走势面前,我仍然认为下半年修正行情值得期待。

  上半年A股市场跌幅全球领先绝非正常。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10%以上,预计全年也将增长9%以上,为全球第一。但是沪深股市却暴跌了26.82%和31.48%,大大超出了国际股市20%跌幅的熊市标准,市值损失了4.88万亿,绝大多数投资者亏损累累,基金、社保、保资也全军覆没。相比之下,金融危机发源地、至今经济复苏困难重重的美国股市三大指数仅跌6%-7%,主权债务危机困扰下的欧洲表现最差的法国股市只跌12.88%,经济衰退已20年的日本股市跌了11%。这绝不是人家的股市跌得不够,而只能说A股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被严重扭曲,下半年必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第5浪下跌以快速直落方式进入末段。从去年8月4日3478点-9月1日的2639点,24.3%的下跌属于第一浪;从2639点-11月24日3361点,27.4%的反弹是第二浪;从3361点-今年2月3日2890点,14%的下跌是第三浪;从2890点-4月15日3181点,10%的反弹是第4浪;从3181点-7月2日2319点,27.1%的下跌是第五浪。虽然第5浪下跌尚未结束,但是从连续的400-500亿地量看,离最终目标不会很远,有挖“万人坑”(亦或称“黄金坑”)诱空之嫌。也即我所谓的第四幅“山水画”,即连续几浪下跌后缩量构筑平台,随后再打一口V字形的“井”。这种图形虽然最令人恐惧,却是几年难得一见,是只输时间而最终能获大利的聚宝盆。

  去年底3277点和如今2356点时机构走极端终会显露真实意图。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去年底3277点时市场最强音就是“跨年度创新高”,大多数机构的2010年股市预测报告均称,上半年看高4200点,对最低点的预测也只是2600点。但仅仅过了半年,绝大多数当时错判的机构在2400点以下竟然又一片看空。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行为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警惕,即当初他们在满仓时高调唱多是为了掩护出货,而如今在轻仓时又高调唱空只是为了制造恐慌,骗取市场割肉筹码。对资本市场所有不可思议的现象,只要用“利益”两个字看便可迎刃而解。

  对2319点的时空位置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从跌幅看,相对于2007年6124点,为-62.13%;相对于去年8月3478点,为-33.32%;相对于去年底3277点,为-29.23%。从历史比较看,2006年12月20日收盘指数即为2373点,3年半股市等于白走一遭;2001年6月14日就是2245点,现若再跌70点,A股市场就倒退到10年前,而这10年中国GDP已增长了150%。从估值看,2356点时银行、地产股市盈率仅8-9倍,沪深300(2534.105,8.03,0.32%)仅12倍,大盘平均市盈率仅17倍,相当于2008年12月1800点时的水平,再跌100多点就又相当于一个抄1664点大底机会。难道中国经济比全球金融危机最高峰时还要坏?

  7、8两个月将在2200-2500点箱体反复震荡筑底。根据我总结的A股市场“春生、夏不长”,以及二、五、八和八、五、二进退规律,2500-2800点箱体破位后股指将退守至2200-2500点箱体。7、8月份随着农行上市、银行股完成再融资,各路机构将相机逐步拣回筹码,一旦靠近2200点便是估值底、调整底、市场底、政策底的重合。当底部多次确认后便不需要任何理由,多方必将组织起强烈反攻,幅度将达500-600点的行情。那大概就是一年一度的“秋抢”行情,或谓“修复性”行情。

  耐心等待市场积极信号的出现。此前已有产业资本增持、社保和保资增加入市比例的消息,近期又有人民币已升值0.61%、国务院部署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利好,但是人们更应留意的是新股扩容节奏放缓、新股发行定价改革的动向。据统计,2005-2008年三年发新股284家,由于有窗口指导,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6.8倍。而最近一年发新股287家,少数机构打着市场化旗号将平均发行市盈率提高到了55.48倍,超募资金100%,即2000亿。以往任何一次单边下跌市的终结无不是从调整扩容政策开始,人们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警惕PMI指数的持续下降

  桂浩明

  很多人都记得,5月份国内采购经理人指数(简称PMI)环比出现了1.8个百分点的下滑,不过由于其绝对数值为53.9%,还是较50%的中位线高出不少,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不过最近公布的6月份国内采购经理人指数环比再次下跌1.8个百分点,为52.1%,这就很值得大家警惕了。

  在经济预测中,PMI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指标,一方面它来自于生产第一线,是实体经济活动的反映,另一方面该指数通常是通过对调查对象的问卷分析来进行的,更多地反映了作为被调查人的企业家对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观看法。而在实践中这种看法往往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市场经济环境越成熟,其可信度也就越高。中国引入采购经理人指数并用于经济活动分析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这项调查从样本选取到统计方法也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但这并不妨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对该指数的分析来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在2009年年初,该指数从50%以下回升到50%以上,表明经济活动已经从收缩转为扩张,从而率先向市场发出了经济将开始回暖的信号,被认为成功提示了中国经济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并开始复苏,其意义自然是很重大的。

  从PMI走势来看,该指数在2009年12月底达到高点以后就开始回落,到了今年2月份又有所反弹,但这之后就是不断下跌,最近跌幅更是在放大。有人估计,如果近期没有其它政策出台的话,那么到了今年四季度PMI很可能会回落到50%以下,提示经济增长将全面下滑。

  当然事情是否真的会如此严重,人们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条,这个重要的指数连续回落还是要值得警惕的。要知道现在有关部门并没有说要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相反还在强调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理人都对以后的经济活动持不乐观看法,甚至认为会进入萧条期(理论上如果PMI低于50%就可以说是进入萧条了,而现在分项指数上,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已经低于50%),这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需要留意的信号。中国是一个生产型的国家,如果大家对上游原材料不感兴趣了,投资品行业出现很大的回落,这个时候还能够想象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下游消费品行业突飞猛进吗?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股市了。作为股市投资者,PMI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先导指标,坦率地说,它要比那些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得多,因为它是来自第一线的感受,而非建立在对政策莫名的臆测上。拿这个指标画成线可以看到与股市指数是高度相关的,而且具有领先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最近该指数连续下跌而且幅度比较大就有点可怕了:该指数跌股市自然会跌,而现在该指数还在跌,那么股市会跌到什么地方呢?

  应该说,仅仅以PMI来判断后市未必是谨慎的做法,毕竟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情绪化的,盲目对其亦步亦趋并不理智。但是在它连续下跌,而且股市也出现同样表现时就不得不多多予以关注了。进一步说,有关方面也应该对此有所警惕,不要一味地说不可能“两次探底”。如果PMI出现了“两次探底”,那么经济多半也会如此,股市就更逃不了大幅下跌的命运了。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演绎双杀行情 2300点不是底

  阿琪

  当行情跌破3000点的时候,市场共识性预期看2700点;当行情跌破2700点的时候,市场共识性预期下移到2500点;当行情在2500点横盘的时候,市场共识性预期都认为2400点是下半年底部;当行情跌破2500点的时候,2300点又成为市场新的共识性预期。但笔者早先分析提示,本轮调整是“戴维斯双杀”压力下的趋势性调整,趋势性行情的幅度最终会超过预期。因此,只要市场的共识性预期仍是“心中有底”,行情可能还很难得以扭转。

  “戴维斯双杀”是市场估值与公司盈利双降的压力。当市场对基本面预期不看好的时候,就会更加追求安全边际,行情的估值标准将因此不断被调降。调降估值的行情是最具杀伤力的,即使公司盈利没有变化,如果30倍的估值标准被调降到20倍,也意味着行情将会产生33%的调整幅度。在此情形下,如果再伴随公司盈利预期的调降或者实际业绩的下降,则会形成一个“双杀”的乘数效应。即行情下跌幅度将是估值标准调降幅度乘以公司盈利预期调降的幅度,行情调整幅度因此会超越市场的公认预期。

  “戴维斯双杀”是先杀估值,后杀业绩。目前A股的“双杀”调整仍在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戴维斯双杀”的调整是错步进行的。目前周期性行业股的估值已经被调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例如银行股估值已经被调降到10倍PE以内;保险、券商、房地产、工程机械、汽车、家电、钢铁、水泥、基础化工等周期性支柱行业都已被调降到15倍PE以内。但是这些周期性行业调完估值之后仍存在“调业绩”的潜在压力,即后期仍有业绩下行压力需要行情进一步消化,这是周期性行业估值被调降到合理水平后行情仍然难以转强的主要原因。

  在周期性行业估值调降到合理水平后,消费类、小市值、“新经济”概念股的估值却仍高高在上。目前的全球经济背景是,欧美正进行着财政紧缩、中国正进行着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股市基本面是一次基本面收缩形势下的系统性调整,绝无可能出现周期性行业全面回落、新兴行业蓬勃而起的局面,差异只在于景气回落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在周期性行业全面回落之后,行情以新经济概念来作为基本面支持因素是靠不住的,小市值股与大市值股估值乖离创历史之最也是不可持续的。在管理层已经把打击内幕交易上升到了监管主要矛盾的层面、市场流动性急剧收缩、公司业绩增长难以支持高估值态势下,此类公司必然也因为市场对安全边际需求的提升而导致估值中枢下移。因此,本次“戴维斯双杀”调整的第一步产生于周期性行业,第二步正作用在以医药股为代表的内需股,以及创业板、中小板为代表的“新经济”概念股中。目前创业板与中小板行情正处于“调估值”压力之下,后期仍有盈利达不到预期的“调业绩”压力。周期性行业强不了,内需股和新经济概念股还要跌,显然2300点只是支撑而非底。(本文作者为上海证券通首席分析师)

  风格转换仍是一厢情愿

  王利敏

  本周沪市再现百点长阴,继周二击破了2481点前期低点后加速赶底,周五股指终于在下探2319点后绝地反击,尾盘收于2382点,形成单针探底走势。尽管如此,从周K线角度看,本周大跌6.65%,是3478点持续下跌以来跌幅最大的一周。而且前期极为强势的中小板、创业板成了“重灾区”,于是市场上关于风格转换的呼声又一次响起。人们注意到,近来随着农行上市进入倒计时,金融保险等权重板块出现了罕见的强势。但由此是否能够得出风格已经转换,或者即将转换的结论呢?笔者的观点是:慎谈风格转换。

  从盘面看,虽然中小板、创业板等个股本周加速跳水,但在小盘股这一头出现狂跌时,跷跷板的另一头——大盘股不但没有继续走高,反而跟随跳水,最终出现了大盘股、小盘股一起跌,大盘指数连连走低的局面。这说明小盘股蒙难之时并非大盘股出采之日,由此看来,借农行上市东风试图进行转换市场风格的举措再度受挫。

  耐人寻味的是今年以来类似这样的风格转换已经出现了多次,最终一次次铩羽而归,但依然有不少人对此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大盘为何走得那么弱,原因就在于市场热衷于炒作小盘股,由此造成了市盈率极低的大蓝筹无人问津。所以一旦热点转向大盘股,指数就上去了,大盘自然走强了。有些人更是期待从小盘股中撤出的资金会加盟大盘股的炒作,但事实并非如此。

  原因究竟在哪里?第一是今年不断收缩的流动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持续炒作大盘股。在大盘支撑不住时偶然靠这些股票拉一把,或者在大盘上行遇阻时发发力,是可以的,但要把它们作为热炒的主体显然是错位了。

  第二是这些股票一方面盘子实在太大,即使上百亿规模的基金也无力拉高,以致股性逐渐呆滞。另一方面,众多大盘新股一上市其总市值已经成为巨无霸,失去了证券市场上最让人兴奋的股本扩张机会,而回报率又实在太低。造成这些蓝筹股既没有上行空间,又鲜有诱人的回报率,自然乏人问津。

  第三今年是经济调结构之年,许多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属于被限制甚至淘汰对象,代之以新经济产业。而前者多数是大盘股,后者恰恰出现在中小板、创业板之中,所以市场热点始终集中在后者,这完全是与国家产业政策吻合的。正因为如此,近几个月以来深市日成交量屡屡超过了沪市,说明众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已经领悟了政策导向。

  近期小盘股大幅度下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强势股的补跌行为。一方面由于它们本来发行价已经过高,再加上前期大幅炒作,上行空间受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些股票流通盘都很小,机构不容易进货,目前的持续大幅下跌恰恰给了想买它们的投资者一个机会。当然从目前看,调整似乎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但过一段时间后人们可能会发现,小盘股仍然是舞台的主角。

  (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

  反思之中见反弹

  文兴

  现在手机上经常会收到各种短消息,其中有关股票的短消息颇值得玩味。“大盘弱势格局暂时未变,今日暂不推荐个股”,这是一家著名证券公司的;“由于近期股票市场不确定性加大,因此本栏目暂无精选股票推荐。请投资者适当控制仓位,本栏目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适时推出精选股票”,这是一家大名鼎鼎的银行客户理财资讯终端的提醒;“昨日本公司推荐的XX股票今日继续涨停,要知道明日何股继续涨停,请速来电”,这是不知道什么来历的咨询公司的吆喝。相信不少朋友也会收到与笔者类似的手机短信。

  咨询公司的生存环境要比券商和银行恶劣的多,所以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总是要推荐股票来维持生计,因此,他们的信息很难用来判断股市冷热。但证券公司和银行停止向客户推荐股票,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这就有分析意义了。

  上半年股市弱不禁风,行情就是“灾情”,沪深两市落得个跌幅-26.82%和-31.48%的“败绩”,在全球股市中A股表现排名倒数第二,跌幅仅略小于深陷泥潭的希腊股市,虎虎生威演变成虎落平阳。一片哀鸿之中超过八成个股下跌,9只个股被腰斩,这是典型的熊市。难怪证券公司和银行天天提醒客户“情况不明就地卧倒”了。

  最近笔者有事要用现金,到银行柜面办理提现业务。期间类似于酒店大堂经理的工作人员向笔者介绍银行正在开展的一项业务:免费为客户开设黄金现货买卖账户,工作人员称“现在楼市不好,股票熊市,要保值的话只有黄金了”。笔者忍不住提出疑问,“你一直是这样向客户推荐买黄金的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笔者带着疑惑离开了银行。

  本周五A股开始反弹了,而且领头的是金融和房地产板块,同时现在也渐渐有好消息传来。多家海外机构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分析师们对A股市场的看法正在转变,多数分析师认为A股市场自去年11月份以来开始的持续性下跌已经接近尾声,市场很可能在下半年出现根本性扭转;我也听说有专家提出今后三年内工资将涨四倍,笔者对此感到迷茫:工资将要大涨了,股票却越来越便宜?

  目前中国的楼市也正在去泡沫。走过1-2月的“假摔”,经历了3-4月的“量价齐飞”,再到5-6月的“冬眠”,上半年京沪深房地产市场整体出现了成交量下调现象,但是地量并未见到地价,虽然2010年6月上海二手房价格指数为2565点,较上月下跌17点,环比下跌0.68%,是上海二手房价格指数自2009年3月以来历经15个月上升后的首次回落。这表明本轮调控政策出台以来,在新增挂牌量不断递增与销售量持续下降的交叉作用下,市场无法继续支撑价格高位盘整,尤其是短线投资客大量抛盘和主动让价,致使逾8成区域的房价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

  股市在逼近上证综指2300点附近的时候,由于地产板块的神奇逆转尾市成功翻红,股市走势不亚于一场精彩的世界杯比赛,不过未来大盘改变下跌趋势还是较为困难的。但是股市真的没有投资机会了?市场一定和多数人的预期是相反的,笔者在银行遇到的一幕让我感受到是应该多反思反思了。

  (本文作者为知名市场分析师)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7月投资总监调查:详解6-29大跌后市策略
下一篇:十大券商论后市:抵抗性反弹后调整预期犹存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