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俊东
6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用跌破2400点结束了二季度的大跌行情,这也意味着从5月中旬开始,指数在延续了一个半月的盘整之后,终于给出了方向性的选择,那就是继续下跌。
虽然指数表现依然疲弱,但是市场也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积极信号,比如A股相对于H股的折价;大股东及高管增持明显增加等等。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平台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月份,指数在3200点到3400点之间盘桓,在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明确之后,指数跌落至3000点左右。在这一位置徘徊了两个月至四月中旬,欧债危机和政策收缩同时出现形成的内忧外患局面击垮了投资者的信心,指数急泻至2500点左右。至今,对于经济二次探底的讨论不断增多,指数在6月底也突然跌至2300点左右,至此,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是二季度末的大跌是为三季度的上涨制造空间,还是三季度更悲观表现的预演?
大成基金研究部总监曹雄飞:市场处于攻守平衡阶段,触底可期
目前市场已进入筑底阶段。2009年中期以来的市场持续调整是市场对刺激政策退出做出的反应,而近两个月的大幅下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前景偏悲观的看法以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恶化的担心。
但是,经过仔细的跟踪分析,我们发现部分重要领先指标开始出现回升信号,尽管还需要时间来确认。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前期严厉的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成果甚至有些过度,预计政策力度和方向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明显调整。基于此,我们对后市持审慎乐观态度,审慎是因为短期的经济数据,乐观是预期未来的演化方向。所以,策略的基调应该是触底可期,攻守平衡。
宏观经济方面,以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向以内需尤其是消费升级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型。但是,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认为,高增长仍未结束,未来几年潜在增速即便略有下降,也不会出现经济增速下降一个很大的台阶。
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前提下,政府调结构的态度是坚决的,但也必须认识到,调结构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促进就业始终是宏观经济政策最核心的内容。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政策是有压也有保,最明显的例子是,严厉调控房价及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要求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并对民营经济超大力度放开投资领域。
我们相信,本次经济调整是预期内的内外需再平衡,并不会导致内需动力不足。2009年内需对GDP贡献合计12.6个百分点,2010年内需不可能按照2009年的幅度扩张。因此,2010年内需扩张速度有所放缓本来就是客观必要的,否则经济会严重过热,实际上1季度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才是本次调控的大背景。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货币信贷环比增速和耐用品销售等重要领先指标已经开始回升。从资金面看,央行重启汇改,人民币升值预期再起,对内加息预期降低,境外资金流入加大,这都对国内资产价格有利。而且,在地产面对严厉调控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将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这部分流动性需要有一个安身之处。
经过近期的大幅调整,我们认为,目前A股的估值已经颇具吸引力。现在A股市场整体动态估值接近于2005年底到2006年初的最低水平,随着下一阶段政策放松和领先指标回升,市场悲观情绪将逐渐缓解,目前处于攻守平衡阶段。
景顺长城基金投资总监王鹏辉:市场走强动力不足
影响市场最大的因素是宏观经济的趋势。目前来看,中国产品出口压力在增加。
首先是欧洲债务危机还在进一步深化,欧元贬值和欧洲经济疲软对中国出口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全球仍处于经济再平衡过程中,贸易摩擦不断,对中国出口也有负面影响。第三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快,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有所减弱。国内投资在地产调控的影响下没有起色,增速相对2009年明显下滑。整体宏观经济趋势疲软,这是近期市场下跌的主要因素。
市场短期有反弹的动力,但是在宏观经济向上趋势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市场走强动力不足。每当市场下跌时,宏观经济二次探底的声音就会响起来,我们认为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现在实体经济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对股市担忧的背后是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担忧,中期来看经济尚没有明显的趋势。
市场向上需要两方面的推动力,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形成新的向上趋势,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出口和投资难以再像过去一样作为经济的引擎带领经济稳步增长,这两个因素处于一种反复波动的状态。而消费的力量还难以独力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短期内难以出现趋势向上的行情,将跟随经济波动会有所反复。
另一方面是流动性,如果简单看M1,从目前30%左右的增速向下调有较大的空间,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流动性根本性转好也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很难找到推动市场上行的动力,可能的希望在于政策,在于地产和投资相关的政策变化。而接下去市场结构性分化将会更加严重,可能出现的机会在于新兴产业和消费行业。
银华基金公司研究总监金斌:需要密切跟踪经济和政策的可能变化
当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非常悲观的时候,对上市公司业绩预期和愿意承担的风险溢价都将显著下降,但这种下降是有一个底线的,因为经济景气的波动总是盛衰反复的过程,而上市公司(假设永续经营)的价值评估是超越周期的。所以,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盲目悲观。市场是有底的,随着市场下跌,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股价进入了我们的价值区域。
站在目前的时点上,沪深300(2534.105,8.03,0.32%)指数的市净率水平在2.3倍,静态市盈率在17倍,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陆续有一些上市公司公告控股股东或高管增持股权,说明产业资本也认为自己的价格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对市场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始终是对未来经济基本面的预期。目前投资者对今年的经济预期普遍比较谨慎。我们也认同经济增速可能逐季下行的判断。所以接下来最关键的是看有可能有什么因素出现来改变这种预期。或者是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最后好于大家的预期,或者是政府的调控政策出现一些变化来扭转大家的谨慎预期。所以我们非常密切的跟踪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可能变化。
现在市场需要的推动力量就是对未来经济基本面的预期要出现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需要通过对经济周期节奏的把握,对经济领先指标的跟踪,和对政府调控政策的可能变化进行分析。
我们对短期市场的资金面关注不是很多。我们很重视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状况,但对静态分析短期市场的资金供求,我们觉得既很难分析清楚,意义也不是很大。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研究管理部总监袁航:市场分歧短时间内还会持续
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A股从前期的一个箱体滑落至当前的位置区间,不但是反映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可能达不到预期,同时也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担忧。但当前市场之所以在2500点放缓了节奏,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点位市场的整体市盈率已经接近历史上的底部区域,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对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分歧,第一,本次经济回落的时间和幅度判断不一致,进而反映在对底部的点位不能确定;第二,对今年下半年经济回落之后,2011年中国经济能否重新上升或者何时能够重新上升存在分歧,这实际上就是对新的经济周期何时启动存在分歧;第三,对全球经济长期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存在分歧。
这三个方面的分歧困扰着当前的股票市场,反映在指数上就是没有方向感。但这种分歧预计短期还将持续下去,直到上述三点中某个因素变得明朗或出现某些征兆,市场才有可能做出方向性的选择。
年初以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收缩流动性,当前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出现多次净投放操作,部分分析人士对此的理解为资金面有重新放开的迹象。但我们认为市场流动性很难快速转向,流动性很难根本性地放松,理由是:第一,企业贷款意愿减弱抑制信贷投放增量。当前企业普遍预期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扩大再生产意愿不强,四月份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回落就是一个佐证;第二,货币供应增速对应的潜在GDP增速在下半年是回落趋势,因此很难出现经济下滑而货币投放增长的局面。如果预期通过释放流动性推动投资进而来减缓GDP过快的回落,那将是再次回归到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老路上来,和本次宏调的初衷不相一致,因此,下半年流动性整体表现应该不会超过上半年水平。
我们知道,在经历本次金融危机后,政府坚定经济转型的决心,推出各项鼓励经济转型的政策。虽然有些行业出现方兴未艾的局面,但整体而言,新兴产业由于总量太小,对GDP的贡献不可能替代传统工业,二者的替代过程将在一个较为长期的时间内缓慢逐步进行。当前正处于这个转型期内,经济新周期启动确实需要一个过渡期,过渡期内行业波动变化较为复杂,管理层对经济的关注点更倾向于是调结构和促进消费,对经济回落速度的容忍能力相对较强。这种形势下,就使得政策更趋于稳健。因此,资本市场向上或向下的政策推力都不是很强。
而下半年宏调政策方向将会从增长到分配的演化,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影响因素。未来的中国宏观经济发生较为确定变化就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到达高点后的回落逐步转移到通过社会分配问题的改革所带来的民生的改善上来。因此,这个推动力量将会是贯穿在未来几年内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