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股票共分500股、50股、10股、1股等4种股票券,共计12张 王燕平 摄
股票券的背面是分红及过户的记录、股票分红的规定等。 王燕平 摄
10股的股票券 王燕平 摄
本报记者 王燕平
“真没想到,解放初的时候,我家还是亿万富翁呢!”昨天,杭州老股民吴先生捧出父亲1954年买的一张张股票,和记者开玩笑。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吴先生听说这些股票要兑现不大可能,他想知道这些股票有多少收藏价值。
2000多股股票 市值达1.2亿多元
吴先生的父母都刚过世不久。据吴先生介绍,他的父亲生前是一位名医。前段时间,他在整理父母的遗物时,从箱底发现了这些股票。记者数了一下,其中500股的股票4张,50股的股票4张,10股的股票3张,还有1股的股票1张,合计12张、2231股,保存得非常整洁、完好。不同股数的股票颜色不一,按股份大小分为黄、绿、红和蓝色。
票面的正上方印着“公私合营浙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字样。公司地址为杭州市中山中路477号,“所营事业”包括土特产加工及运销、兴办工矿事业、投资、接受代购代销及其他委托事项。公司资本总额为人民币140亿多元,股份总数250750股,每股金额5.6万元。公司董事长史列青,副董事长金洞章和翁谊安。股票的登记日期为1954年1月1日。
股票上登记的股东名字为祥泰洽记,股东账号为2305号。翻看股票的反面,在过户表一栏写着:1954年7月8日过户。按每股5.6万元计算,这些股票市值达到1.2亿多元呢!
查阅历史资料,1954年时的1万元人民币旧币只相当于后来的1元新币。尽管如此,折算成新币后,这些股票的市值仍达到12493.6元,吴先生家看来家底颇丰。
连续12年分红 收回大部分投资
“当时的股票还挺规范的。”吴先生指着背面的付息记录说道。仔细查看付息记录,公司1953年到1956年系每年付息,1956年分上半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三次付息,1957年开始则是每季度付息,最后一次付息是1966年第三季度。刚开始的时候,年息为6%。而从1956年起,“按中央规定,定息按年利率5%计算。”如果不计算复利,到1966年,当初的1.2亿多元投资已收回大部分本金。
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公司分派股息的办法:公司每年盈余除缴所得税、弥补亏损及折旧外,先提20%作为公积,再分派股息。其中,股东红利及董事监察人及经副理酬劳金60%,职工福利基金及奖励金15%,改善安全卫生设备基金15%。余下的10%由董事会拟定用途,提请股东会通过办理。如果年度出现亏损,等余盈弥补亏损后酬情补发。
“看来,那时候公司非常重视对股东的回报,对职工的安全、卫生也比较重视。”对比现在的一些上市公司,吴先生感慨道。
公司已成历史 老股票有一定收藏价值
经过记者多方打听,得知“浙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系杭州土特产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据了解,浙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54年,之后先后经过集体企业、全民企业等身份的演变。2001年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又完成了集团的组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原来的公私合营变为了集体企业,再后来又变成了全民企业(国有企业)。公司原来每年都分红,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分红也就停止了。”该公司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也有个别人拿着那时的股票,向我们咨询这些股票有没有价值。”
杭州一位股票收藏迷告诉记者,我国的股票,最早清代时候就有了,而民国时间发行的股票数量很多,至少有上千家。至于建国以后发行的股票倒是相对较少。
这位收藏迷说,股票收藏跟邮票等类似,物以稀为贵。“如果是清代或革命苏区时期发行的股票,那就值钱了。民国时间的股票,因为数量多,一般只要几百元就能买到。”另外,发行股票的公司的知名度、股票是否成套、有没有分红或过户记录等,都是衡量股票收藏价值的依据。从吴先生家的股票情况看,虽然公司的知名度不高,现在也没有发行上市,但其种类较多,有完整的分红和过户记录等,应该还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
来源: 钱江晚报 王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