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正兴:讲述老股票背后的故事
曾经无人问津的老股票,现在已经排在所有民间纸类收藏之首。薛正兴从上世纪90年代就涉足股市,结果炒股未成,却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老股票收藏者。然而他看重的,更多是老股票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好不容易才在曹家渡花市的偏僻一角找到这家古旧书店。不到
出来迎接我们的是50多岁,高高瘦瘦的店主,他喜欢别人称呼他为“馆主”。不敢相信,这位穿着松垮的旧T恤、顶着一头蓬乱的灰发、皮肤黝黑、说话粗声粗气的中年人,竟然就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股票收藏家——薛正兴。
不过这位“馆主”言谈中,分明流露出了一位“老股迷”的激情。每一件藏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每一张股票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从“炒股”到“藏股”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第一张股票诞生于清朝末年,由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发行。到了清末,已经有很多地方企业开始发行股票,仅天津一地就有好几百家。当时能够发行股票的企业规模都不小,其“董事”也大多是名人。这些人的大名、企业的名字连同其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一起,都被记录在了这一张张股票上。因此,股票在反映国家经济情况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但是,解放后老股票一度销声匿迹,薛正兴发现老股票,也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淘宝经历。
1993年初,国内股市大热。当时还是上海食品厂工人的薛正兴,也到证券交易所开了户,准备炒股。没想到钱还没进股市,另一种股票就抢先出现在了薛正兴眼前。
“我原本是到太原路邮市去收收旧书和毛主席像章之类的东西的,结果在一个买旧报纸和旧布的小摊里,发现了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股票。”薛正兴回忆道。
“我以为股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的概念,没想到50年代就有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薛正兴花了几块钱买下了这张股票,这一买,就改变了薛正兴以后的人生轨迹。从此,薛正兴没有再考虑过炒股赚钱,而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收藏股票这条“烧钱”的道路。
进入食品厂工作以前,薛正兴曾到安徽上山下乡,在那里一呆就是整整八年。这八年养成了他收藏的习惯,平时用过的旧茶杯、收到的通知书,都点点滴滴保存下来。回到上海更是变本加厉。他的收藏从各种知青生活的相关物件,到旧书旧像章,再到“从前没有人收藏过的”奇珍异宝。收藏股票,也正是从抱着这样的猎奇心态开始的。
“买下这张股票之后,我就开始打听是否还有比它早的股票,结果发现了40年代、30年代、20年代,甚至清朝的股票。当时很兴奋,发现股票的概念其实是很早就有了。”薛正兴很快就迷上了老股票,不但四处搜寻这些当时还无人问津的“废纸”,还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来和他的收藏相对照。从书中他慢慢了解了股票的历史,从股票中他逐渐填补了书的空白。
带着1%的希望云游
1995年,薛正兴从食品厂辞职,一门心思投入了老股票的收藏。从那以后,薛正兴辗转上海各处邮市、花鸟市场,靠开小店卖旧书和他的其他小藏品为生,1000元左右的月收入倒和原来差不多,勉强能够维持夫妻俩的生活。但是薛正兴在老股票上的投入却越来越大。除了数量上的上升,股票的市价也翻了几倍,原来几块钱一张的股票,现在升到了上千元、上万元。但是只要看到喜欢的,薛正兴照样会很爽快地买下来。钱不够就问朋友、亲戚借,再不够就卖房子。这十多年来,薛正兴收集了上千件藏品,粗算下来,投入高达几十万元。
因此,薛正兴这么多年来,几乎永远是背着债务搞收藏的。为这事,朋友也有过不理解,但谁都拗不过薛正兴的执著劲。在薛正兴眼里,他与目前大部分股藏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收藏目的。其他人可能是因为看好老股票的投资价值而收藏,但是他看重的却是股票的历史价值。在薛正兴口中,他自己就像是一个考古学家,老股票就是他的“化石”。有时为了考证“化石”的年代和历史意义,他还会四处搜寻与之相关的其他物件,来做佐证。
比如一枚民国时期“上海中美证券物产交易所”的工作牌,就是薛正兴花了3000元买来的“镇馆之宝”。此物虽非股票,但它却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证券交易所的存在。与这家交易所发行的股票相配合,两者就成了这个年代、这类公司的完美物证。
但是现在全国各地都没有一个专门进行老股票交易的场所,除了上海以外,其他城市收藏股票的意识也很淡薄。要找到这些珍品如同大海捞针。薛正兴正是采取了“大海捞针”的方法,几乎漫无目的地云游四方“碰运气”。常常是先从靠近上海的城市开始,在当地某个市场的某个摊主口中听到一丝线索,就顺藤摸瓜赶到另一个城市找,而有时连线索都没有。这样的云游,薛正兴每年要走好几次,最远到四川成都,迄今为止已经走遍了十几个省、三十多个城市。一年去几次,带多少现金,都是根据手头资金而定;唯一的计划就是把没去过的发达城市都走一遍;一路支撑他的就是“哪怕有1%的机会,我也要试试看”的想法。
对于这个别人很难理解的旅行计划,薛正兴丝毫没有感觉不妥:“当然称心而去,扫兴而归的也不少。但是我现在已经收藏了几千张股票了,有很多都是从各地淘来的。”
写书,帮学术机构分担子
近几年,薛正兴几乎都没有时间旅游了。随着国内股票收藏逐渐升温,各处都办起了相关的公益性展览。这类展览当然没有一个少得了薛正兴这位座上宾的。
但薛正兴与股藏界的交流也仅此而已了。除了少数几次与志同道合的“票友”一起云游四方外,薛正兴几乎不参与任何股藏家们的“集体活动”。前几年也有过“股票一条街”、股票收藏协会,甚至股票博物馆,向他抛出橄榄枝。但薛正兴都不想插手。
“在上山下乡的8年里,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大漠孤烟直’的孤独感。可能那段时间的经历,在我的个性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现在薛正兴也始终保持着这种独来独往的个性。一个人去旅游、一个人搞研究。他正计划用两年时间,根据他对股票所做的“考古”研究,撰写一本中国股票历史的图书。他说这是为了“帮国家学术机构分一些担子”。至于说到自己股票藏品的未来去向,薛正兴表示:“我还没仔细考虑好,但是我是希望将来开一个自己的展览馆,展出这些股票。”说这话时,薛正兴的语气和表情仿佛已经置身于他的展览馆中……
附:相关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把股票交易等同于股市交易。但是具有收藏意义的股票指的是实物股票。也就是购买股票时的原始凭证。
1991年,我国内地股市开始实行无纸化发行和交易后,实物股票就成为了历史。实物股票的收藏价值也随其数量的减少而逐年上升。
作为国家金融证券发展的晴雨表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股票的收藏价值取决于多种要素。包括股份公司知名度、股票的年代、购入股数、董事、经理以及股东的知名度、实用性以及品相好坏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股票的实用性,它是评判股票收藏价值最本质的依据。也就是说只有使用过的股票,才会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个道理与邮票收藏异曲同工。
股票是继民间邮币卡、书刊、像章、火花、烟标等之后又一新的收藏门类,且势头迅猛,前景广阔。10年之前,股票价格卖不过一张火花,而现在它已经排在所有民间纸类收藏之首。
但目前,股票收藏的圈子并不大,全国各地也没有股票交易的专门场所。从上海来看,股票交易主要集中在卢湾区工人文化宫和大木桥路云州古玩市场这两处。据薛正兴判断,10年后,有的老股票藏品的价格可能达到几十万元,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它的历史价值。“我更希望看到股票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的那天。”他说。
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