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征求意见期的结束,市场人士认为新股发行在7月重启的可能性很大,这也将意味着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打新理财产品有望重出江湖。但投资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打新类理财产品究竟会是“鸡腿”,还是弃之可惜的“鸡肋”,不少人仍在观望中。
从“光鲜”到“黯淡”
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光荣榜”上,打新系列产品由于其收益高、风险低而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品种,不少银行纷纷以申购新股为设计对象,推出了各类理财产品,像招行推出的“金葵花”———迎新系列新股申购理财计划2期,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只有9%,而实际到期高达28.90%,成为2007年上半年实际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即使是一般的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普遍达到20%以上。
然而“昙花一现”,随着各家银行陆续推出申购新股类理财产品,申购新股资金量增长之快,使得中签率快速下降。投资者购买此类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也开始大大低于其宣传的预期收益率。特别是在2008年,一些大盘股不仅中签率出现了下降,而且上市之后的溢价也不高,使得打新理财产品纷纷折戟,像2008年3月份中国铁建上市为例,银行打新收益约为0.13%,而年化收益明显低于当时的一年期存款利率。
从2008年10月以来,新股发行暂停,一些打新产品也迎来“零收益”。即使其中一些设计比较好的产品,收益率也差强人意,像深发展于2008年1月22日发行的“聚财宝尊贵计划”08年1号分级型新股申购人民币理财产品,普通客户参与优先级认购部分,当理财计划综合年收益率小于或等于5.9562%时,进取级客户不参与收益分配。从一年的理财成果来看,扣除相关费用后,产品实际收益率为0.9997%。正因为进取级客户不参与收益分配,优先级客户的收益才勉强提高至..1737%。
“鸡腿”还是“鸡肋”
虽然从2008年10月至今,新股发行已经停顿,但是在今年到期的一些打新理财产品、特别是一些在设计上有所创新的品种,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像上海农商行去年3月26日成立的“鑫意”理财福通2008第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对象为农商行委托中融国际信托设立的福通2008第一期信托计划,信托资金运用于上海、深圳A股新股申购、银行间债券、银行存款等,截至2009年3月26日到期时,该产品取得了税后年化收益率6.04%的成绩。
但同样是创新型打新理财产品,民生银行在2008年3月20日发行的好运11号“新股申购与股指期货套利双盈产品”,投资方向为申购及卖出证券市场发行的新股及通过即将推出的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交易进行套利操作,投资范围还包括首发新股、增发新股的申购、交易所市场逆回购等。在当时曾经引起不少的轰动,特别是其股指期货概念,更是让许多投资者趋之若鹜。但由于新股申购暂停,以及股指期货没有出炉,到了2009年3月20日,该理财产品客户实际年化收益率仅为0.94%。
值得普通投资者注意的是,虽然在2008年10月之前,没有新股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但是出现了立立电子IPO被否的情况,造成了15款申购立立电子新股的产品共计1333万元中签资金被冻结9个月。因此,打新股理财产品的系统性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
新品面临考验
由于此次公布新的IPO规则中特别强调网上申购和网下配售只能选择一个,且对网上申购规模有所限制。相比以前新股申购类产品巨大的获益空间以及无风险套利,新的IPO规则可能意味着未来银行打新股类理财产品收益的缩小。普通投资者一定要对此有心理准备。
近期,银监会调整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模式,将此前的发售产品后5日内报告修改为提前10天向银监会报告,造成银行新发售理财产品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也意味着,即使新股发行开闸,银行推出打新理财新品的时间,也可能会大大晚于市场的预期。
在购买打新理财新品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其中存在的三类风险:一是随着新股认购资金的大幅增加,中签率会出现下降,并直接导致收益率下降,投资者的收益预期不要太高;二是理财产品的本金损失风险,根据新的IPO规则,新股跌破发行价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如果理财产品没有“保本”的字样,很有可能会导致本金的损失;三是在流动性上,虽然部分产品可以提前赎回,但需一定成本。比如一款新股申购理财计划在理财期内每月初第3至第5个工作日为提前终止申请日,投资人在此期间可申请提前终止。提前终止的理财资金不再享有当月投资收益,如提前终止收益率低于2.5%,招商银行将按该收益率的30%收取手续费。如提前终止收益率高于2.5%,招商银行和受托人将对高出2.5%的部分收取40%的手续费和信托报酬。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了解了有关的机会和风险之后,选择打新理财产品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关注保本产品。同时,可以关注存续期比较长,即中长期的打新理财产品,而不是仅仅针对新股的理财产品。在目前的一些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中,有的已经融入了“打新”渠道,较专业打新产品更具时间上的优势。像交通银行的“得利宝·天蓝5号”理财产品,投资方向除了买股票外,也可以买新股。建行日前推出的“建行财富3号”4期股权投资类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也标明新股申购是其投资方向之一。
■面对IPO的重启,投资者打新是该自己单独行动,还是该继续依靠理财产品?
综合来看,目前银行现有的参与新股申购的结构化产品,除打新外,还会将资金投向二级市场及固定收益类工具,这意味着即便申购某新股遭遇失败,投资者仍有望获得正收益。IPO重启后,中小投资者只能决策什么时间去申购哪只新股,但在申购的资金锁定期以及没有新股上市的时期,资金就可能闲置;而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通过机构组合管理的能力,投资债券、货币市场等,提高无新股发行期内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许一次新股申购,投资者自行打新的收益率会高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所得的收益。但就一个期限内综合而言,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仍可能高于个人直接投资。
■IPO申购新规促银行理财变招,或采取“小额多个”模式。
已有多家商业银行表示,将会在新发行产品中考虑加入打新的结构化设计,新的银行打新理财产品在设计发行上可能会呈现出“小额多个”的特点。
此外,在新规则下,银行打新理财产品可能无法重现以往的“无风险套利”。与此同时,由于IPO新规削弱了机构投资者中签的规模优势,银行打新产品的盈利空间面临大幅压缩的危险。这也是近期市场上新股申购概念产品不单一打新,而采取结构化设计的原因。不过,尽管新规理论上可以提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但投资者若放弃打新产品进行自行申购,同样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想要复制当年打新收益神话几无可能。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2007年,打新股理财产品一般有15%-20%的年收益率,但这次规定表明,银行作为机构,新股申购能力将会缩水,新股无风险的套利空间无疑也会缩小。
在目前牛市格局尚不明朗时,“新股不败”的思路也需要打破。统计显示,在成熟市场,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比例达20%,今年全球最大的IPO忠旺在港上市当天也跌破了发行价。业内人士分析,在新股定价市场化后,不排除上市首日出现更多“破发”的情况,投资者可能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来源:文汇报 熊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