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分析师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东方早报记者 罗晟 发自北京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昨日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举办的金融论坛上,批评了当下的证券分析师“不讲实话”的现象。
左晓蕾在演讲中说,目前国内证券分析师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在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问题,在报告中却不对公众披露,而是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左晓蕾认为,利益导向的市场研究,不是在强化市场有效性,而是扭曲了信息。
左晓蕾回忆了前几天曾参加的一个分析师培训大会上的情形。
当时有一位专家在会上称“我们的研究所定位在商业性”。当时左晓蕾就跟主办大会的领导讲,“研究所的定位是商业性,那他的研究有独立性么?有意义么?如果市场研究是为了赚钱,这利益就太大了。”
随后左晓蕾问了一些分析师,假设“去上市公司调查,然后发现了问题,你敢披露么?”他们直言“都不披露,我们又不是媒体,只有媒体才做这种(问题)披露的。”
左晓蕾接着问:“你现在发现这只股票有问题,如果基金经理买了这只股票,你敢告诉他,我准备在报告里改变它的评级,要把它卖掉么?”分析师说“不敢”。
左晓蕾继续穷追猛打:“那你(报告里)讲什么呢?”对方回答:“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
对于分析师不敢讲实话的原因,左晓蕾昨天总结说:“分析师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潜概念,他们认为,‘我又不是媒体,干吗去披露问题信息,干吗去爆料?’”
至于分析师为何不敢对基金经理讲实话,左晓蕾归纳了两个原因:
首先,“分析师对基金经理做的所谓‘服务’,不管有用没用,只要是他想听,他就会在这里(编注:指分析师所在的券商处)增仓”。
其次,证券分析师的排名,谁第一谁第二,都是由基金经理打分。
对上述现象,左晓蕾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定位在商业信息,定位在卖方为买方服务,建立在与基金经理的利益互动基础上,“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你对市场有效性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分析师)这样做是对称信息还是扭曲信息?!因为利益太大了!你们不也是市场监督的一部分么?”左晓蕾评论道。
“华尔街也有这种问题。美林证券曾在2001年赔了一亿美元,因为对公众不讲实话,却在偷偷讲实话时被发现。”
新闻背景
美林1亿美元“堵口”
1999—2001年,美林证券为了从GoTo公司获得投资银行业务,反复推荐投资者买入该股。同时,为了让GoTo股票的评级显得更“赏心悦目”,美林还下调了GoTo竞争对手的评级。
在公布对GoTo首次评级的那一天,美林分析师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承认,如果不是看中其银行业务的服务费,他们对这家公司毫无兴趣。
而当美林获悉GoTo已将承销业务给了另外一家银行后,他们随即下调GoTo的评级。
此事被纽约州以“证券欺诈罪”提起诉讼。2001年4月,美林和纽约州达成和解协议,美林未承认犯有错误或负有责任,但该公司同意向纽约州支付4800万美元,向其他州共支付52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