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发行纪念币的初衷是流通、纪念和收藏。但从1984年我国发行第一套流通纪念币以来,仅有初期极少部分参与了市场流通,近年来则根本与流通二字绝了缘分。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纷乱的钱币市场大起大落或人为投机和暴炒的影响,让40多枚(种)纪念币竞相“媲美”,使拥有者囤积居奇,渴盼者望而却步,有的纪念币(更不用说各类金银纪念币了)对工薪阶层来说简直是咋舌的天价;如1997年发行朱德纪念币(面值1元)时,市场价竟售50元/枚;华南虎、白鳍豚(面值均为5元)竟售120元/枚。
我们不禁要问,总共发行34套、45件,近4亿枚(每套少则几百万枚、多则2000万枚)的纪念币哪里去了呢?据笔者所知,只要银行发行纪念币,各地集币协会的会员便能人手一枚。如拥有全国最多会员的成都市钱币学会现有会员700多人,均能“定打不饶”地按面值领取。据该协会一位负责人说,这引起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不少币贩参加的早期会员,“亟待清理和整顿”。
流通纪念币的情况是如此,那么,国家每年发行的更具升值、投资和收藏价值的各类金银纪念币,一、二级市场根本难以买到,这些币到底流向哪里去了呢?笔者曾见一关于纪念币去向的报道,该文说:“因公开售币,会出现拥挤的状况,甚至会引起道路交通堵塞或打架斗殴等现象……因此,专业银行大都采取内部零星消化的方式发放了。”又说:“有人建议,是否能像邮票那样可以预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滥发货币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如纪念币“内部零星消化”的说法真实无误,那么,谁是“内部”,谁就能“消化”纪念币,谁就能“想出手时就出手”而财源滚滚。那么,如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或泛滥下去,发行纪念币的真正意义和初衷不就被亵渎得荡然无存了吗?笔者认为,“近水楼台”、“内部消化”、“以权谋利”等严重的腐败现象,它产生的社会效果,是十分恶劣的。(摘自:中国金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