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12-31 07:45
浮亏近半的非公开发行限售股解禁后为何引发股价大跌?而成本极低的“原始股”解禁后为何反倒股价大涨?海通证券股价(600837.SH)的一路狂泻,其元凶一直被“公认”为“大小非”。
“海通证券11月21日的暴跌就是变相上演了一出平仓戏码。”深圳一位资深私募基金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导致海通证券大跌的不是“大小非”,而是栖身于解禁的非公开发行限售股中的结构型产品,因巨亏而斩仓出局。
去年,海通证券向8家机构非公开发行约72464万股,发行价为35.88元/股,今年5月每股派送0.3股、以资本公积每股转增0.7股后变为约14.49亿股。11月21日,其中7家机构所持约12.89亿股上市流通,导致海通证券流通盘猛增5.5倍。当日一开盘,3亿股卖盘便将海通证券压在跌停板上,并连续3日跌停,股价由解禁前的13.31元跌至3日后的9.7元,跌幅达27%。
这12.89亿股海通证券除权除息(今年5月机构投资者股东每股派发现金0.1元)后的认购成本为17.89元/股。按解禁当日收盘价11.98元计算,7家机构认购海通证券的账面浮亏就已经达到76亿元。昨日海通证券收于9.06元,较17.89元的浮亏比例近半。
在如此巨大的浮亏下,解禁限售股为什么仍然坚决出逃?
上述私募人士说:“看看海通证券11月21日解禁的限售股的持股成本就知道,海通证券的下跌完全不是之前市场所担心的‘大小非’成本低的原因。”
第 |
[1] | [2] | [3] |
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