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08-12-05 07:33
注入美元流动性 央行摸底银行购汇量
继续暴跌?还是维稳?12月4日,央行在人民币大跌三天后的“救市”之举,给了市场一种态度的暗示。
12月4日,在人民币暴跌三天、连触6.88之后,央行依然将中间价锁定在6.85左右的水平。并且,与以往三天几乎不向市场注入美元所不同的是,央行在开盘后不久就向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以避免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停留在跌停板。
注入美元流动性的同时,央行开始测试“注入的美元所需数量”。
一位商业
外汇分析师认为,这些举动表明央行未来会继续向市场注入美元,并希望估算这种注入需要的大致规模。
央行出手干预跌停
在12月1日和2日连续两天分别打到跌停板6.8850和6.8870之后,12月3日央行公布的中间价为6.8502,而盘中收于6.8845,已经处于跌停板状态。
此状况之下,当日下午5点以后,央行开始向市场卖出少量美元。以此将当天的汇率水平从6.8845抬升到6.8815,脱离跌停板。
某银行外汇分析师指出,虽然从盘面看,就如股票的交易系统一样,看不到买家的身份,亦看不到卖家的身份,但是在银行普遍“惜售”美元的情况下,“唯一可能出货的就是央行”。
12月4日,央行的干预再次如期而至。
当天,央行公布的中间价定于6.8502,但在强劲的贬值预期下,开盘后不到几分钟,人民币对美元就重回跌停板,报于6.8845。
但庆幸的是,价格在跌停板没有停留多久。
某银行交易员称:“上午从成交量来看,注入的量似乎不大,这与买单少可能有关。”
由于不少银行对未来的人民币走势判断不准,所以多数银行并不希望大量持有美元头寸,而力图将人民币和美元两边的风险敞口控制在最小的水平。
在央行抛出美元的情况下,市场价从6.8845的水平开始回升到6.8835-6.8837附近,直到下午5点,价格始终维持在6.8837,并且央行开始在这一水平“无限制提供流动性”。
至收盘时,人民币对美元上升到6.8817的水平。
看不懂的贬值
本次的贬值让机构颇为迷茫。
从央行的中间价公布来看,颇为蹊跷。1日中间价下调为6.8505,而尾盘跌停于6.8849;2日,中间价报于6.8527,而尾盘跌停于6.8870;3日,中间价报于6.8502,而尾盘收于6.8815。
某银行外汇分析师认为,从尾盘的收市价看,次日的中间价不应该突然上升到6.85左右。而连续4天维持在6.85左右的水平,说明央行并不希望贬值,而希望用中间价来维持币值的稳定。
从实际操作来看,央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挽救人民币的暴跌:一是通过公开表态稳定市场信心;二是通过卖出美元,抑制跌停。
但在前三天的操作中,央行并无所为。
某分析师对此感到疑惑,如果央行不希望跌停,为什么不卖出美元?如果央行希望贬值,为什么将中间价锁定在6.85?
这个答案直到4日央行注入美元流动性,才传达了央行维持币值稳定的决心。
而12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要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汇率,被明确列为可能使用的手段之一。
这再次增加了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
但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认为,本周的波动,是一种信号,而不是一种策略的改变。摩根不改变要求人民币温和对美元升值的态度,其认为,如果未来美元继续保持强势,则美元对人民币将是稳定的,而如果美元疲软,则今年年底美元/人民币将有望达到6.8-7.0的水平。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并不认同,他认为,现在是人民币贬值的一个好时机,在当前连连跌停的情况下,扩大汇率的波幅是当务之急,而“汇率”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点名,说明了“汇率进入贬值通道的可能”。
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多数商业银行向记者表示,由于看不准行情,银行唯一能做的就是将风险敞口做平,并提高美元卖出价抑制投机的购汇需求。(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