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实践。短短30年间,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民众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满足。
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30年近于必然地成就了群英竞放的一代风流。通过这些各具神采的代表人物,可以看出伟大时代之于人的深刻烙印,也可以看出人之于伟大时代的坚实基奠,此相互激荡相互磨砺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表述就是,历史的本质和使命就在于——造就日益完美的人。
问题随之而来。舞台如此之大,明星如此之多,我们的掌声该送给谁?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此种进程的题中要义,即在于以真正的企业取代行政机构成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以真正的企业家取代行政官员成为经济发展的选择主体,这一转型的进程,推动着资源配置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持续演进。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的榜单更多地着眼于勇敢地承担起了市场经济无处不在的风险、敏锐地把握住了市场经济无处不在的机遇的企业家们,以及那些为经济改革的实践不断提供理论探索的学界精英们。从他们在30年间的影响力、推动力、创新力等方面着眼,推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酝酿榜单的近3个月的艰辛努力,只可能使我们尽量接近评选的客观与公允,决不敢妄称无遗珠之憾。好在从根本上说,推出榜单只是我们选择的一种方式——以此方式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
江苏省仪征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5年―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1993年―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2005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曾任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等职。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他在对中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他提出了企业改革主线论的主张,认为价格改革主线论的缺陷是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经济的非均衡主要是第二类非均衡,即企业没有充分活力情况下的非均衡。他在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认为股份制的性质取决于投资者的性质,因而股份制与公有制可以相容。他的这一系列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被社会誉为“厉股份”。他担任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期间亲历了中国立法的巨大进步,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审议和参与制定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多部法律。
来源:人民网--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