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的推文里,我借用了邮友的一个原地封,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随后有位网友留言说,这个公函封是个假的。实话实说,近些年已很少去参与制作新邮原地封,加之现在臆造封泛滥成灾,所以对公函封也是敬而远之。伴随着我国原地集邮活动蓬勃发展,喜欢原地封邮友越来越多,公函封一直在邮迷心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种印有单位名称、地址、电话等标识的信封,凭借其“官方背景”的权威性与稀缺性,成为集邮者眼中具有文化内涵与原地凭证的“香饽饽”。带有单位名称的公函封,无论是用于公事发函,还是单位节日实寄,都在实寄中形成了独特的邮政历史记录,反映着时代行政风貌与邮政管理体系,堪称“活化石”。
然而,如今邮坛却陷入公函封臆制成风的泥沼。从上至国家各部委下到乡镇村委会,公函封的印制范围覆盖行政体系全链条,也让这场造假危机呈现出复杂性与破坏力。造假者利用精密印刷技术,批量复制各级行政单位的公函封,从国家级机关的烫金徽标到乡村组织的手写体公函,无一幸免。显然臆造者也是心存忌殚,不敢名正言顺地称呼公函封,而谓之美术封。这些私制品通过网络平台、邮币卡市场等渠道,流向普通集邮爱好者和专业收藏领域。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面对如此猖獗的造假行为,集邮者却依旧执着倔强地非公函封不集。在一些集邮交流群和论坛中,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对话:“我找了好久,终于买到这个单位的公函封了,虽然价格有点高,但太喜欢了。”“我最近在凑一套系列公函封,就差那几个难搞的了,继续蹲。”尽管有人提醒可能买到假封,可大家还是乐此不疲。这种行为无疑助长了私印的风气,让造假者更加肆无忌惮。
在一次小型邮品拍卖会上,一枚声称来自某重要机关的公函封引发了激烈竞拍。现场气氛热烈,价格一路飙升。最终,一位资深集邮者以高价拍下。可没过多久,经行家鉴定,这枚公函封是伪造的。但即便如此,这位集邮者也没有因此放弃对公函封的追求,依旧在各个市场寻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集邮者对公函封的执念,源于一种稀缺性心理和收藏癖好。公函封的“官方属性”使其在集邮品中独具魅力,集邮者渴望拥有更多独特的公函封来充实自己的收藏,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此外,集邮文化中形成的“非公函不藏”观念,也在无形之中给集邮者施加了压力,让他们觉得如果不集公函封,就跟不上集邮潮流。
公函封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集邮者的利益,更破坏了集邮市场的秩序,让集邮这项原本充满文化韵味的活动,沾染了浓厚的商业铜臭和欺诈气息。而集邮者的盲目追求,无疑是在给造假者“递刀子”。若想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邮政部门和相关监管机构需加大整治力度,从源头遏制造假;另一方面,集邮者自身也应理性收藏,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让执念冲昏头脑,共同维护集邮市场的健康发展 。
以上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