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文献,是指以文字或声像形式记录集邮事业状态的历史资料,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集邮出版物。凡有关邮品、集邮活动的各种信息载体,包括集邮图书、集邮报刊、非集邮出版物上的集邮资料以及与集邮有关的文件、照片、电影片、录像带等,都属于集邮文献。现代集邮文献的范畴愈加宽泛,集邮者喜欢收集的一些因集邮活动而衍生的资料,如集邮者互通的信件、参加集邮活动的请柬、通知、照片、讲稿以及个人集邮日记、获奖证书等,也可列为集邮文献的范畴。
笔者认为,集邮文献按其基本内容可分为5类:(1)原始文献。如会议记录、文件、通知、宣传品、信件、书稿、手稿、讲稿、各种集邮档案、拍卖(售品)目录、照片、录音、录像等。(2)以剪贴形式形成的相关集邮剪报。(3)出版物。包括图书、报刊、目录,以及文件、文章、资料汇编等。(4)编辑制作的各种集邮音像制品。(5)集邮文艺作品。如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电影、诗歌、绘画、摄影、曲艺等。它们的基本社会功能在于:记录、积累和传播集邮信息,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集邮的历史和其发展历程,使后人进一步深入认识集邮事业,指导集邮实践,促进集邮事业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集邮文献起源于19世纪中期。1841年10月29日,伦敦《泰晤士报》刊登的一则征求邮票的广告,被认为是集邮的雏形,成为最早的集邮文献。1861年9月,法国人雷维尔编著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目录——《邮票》。同年12月,波第奎特(法国人)编印了世界上最早出版的邮票目录——《世界各国邮票目录》。1862年,英国人布提编印了附有邮票图案的目录——《集邮者指南》,同年第一本辟有集邮专版的《新知月刊》杂志(英国)出版。之后,英国的《集邮广告月刊》、比利时的《集邮杂志》等相继问世,从多个角度记载了集邮活动在欧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成为世界早期的集邮文献。
中国的集邮文献起源于19世纪末。1879年,上海《申报》首次刊载收买邮票的广告。1880年,《花图新报》刊载了专门介绍集邮的文章——《各国信馆之印图》。1918年2月,我国第一本集邮刊物《邮志界》创刊发行。20世纪20年代之后,各类邮票目录、集邮书籍、邮史典籍、集邮报刊等纷纷问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集邮文献。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集邮事业开始进入高潮期,以《中国集邮报》、《集邮》杂志、《集邮报》等为代表的集邮专业报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集邮宣传网络,为集邮的普及与研究以及成果交流搭建了平台。国内各省(市)邮电报和一些刊载有集邮内容的报刊,也分别设立了集邮专版或集邮专题栏目,刊发了大量的集邮类文章,为宣传、普及集邮活动发挥了辅助作用,进一步满足了各层次集邮读者的需求。各级集邮协会创办的会刊,服务于各自的集邮群体,有效促进了集邮活动的开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集邮队伍有所萎缩,但集邮活动有继续向纵深和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不断有集邮学术研究专著、邮票目录、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资料汇编以及专题性邮票图册等出版发行,加之利用微缩胶片、光盘为新载体的集邮文献陆续出现,进一步形成了集邮文献出版网络的立体化和复合性,多维度、全方位反映了集邮的研究成果,为集邮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集邮文献的不断积累和经久不衰,使之逐步成为竞赛性集邮展览的重要类别之一。目前集邮界公认:“以对集邮文献的收集、研究、赏评、展示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集邮活动方式和过程,称为文献集邮。”
通俗地讲,文献集邮就是收集、研究与邮票、集邮、邮政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形成了集邮的一个类别。从因果关系上来看,文献集邮与集邮文献属于互存关系,两者都是以研究集邮文献、繁荣文献集邮为宗旨。集邮文献是文献集邮的对象和成果,为文献集邮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文献集邮则通过系统地、有目的地对集邮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更好地了解邮票和邮政的历史,探索其集邮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还通过交流和展示的过程,分享集邮的研究成果和收藏经验,进一步推动了集邮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除此之外,文献集邮还对集邮爱好者的爱好、兴趣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广泛而又深厚的集邮知识面,还需要辅以较好的文化素质,才能收集和研究好集邮文献,才能从中探寻到邮票和邮史的深邃与奥妙,提高集邮研究和鉴赏水平,提高文献集邮展品的编组能力。故此,积极倡导和发展文献集邮,对于提高集邮者的文化素质和集邮能力,推动我国集邮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