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在收集故乡四川的邮政封片,也一直想组集一部四川邮政史邮集。细究四川邮政史,其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清代至今,四川邮政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化和发展,要想在一部邮集里完整展现四川邮政史的发展历程,难度很大,也不易讲述清楚,所以我在邮集的选题和断代上选择了清代四川邮政史,也就是1891年至1912年,以这21年的跨度作为邮集的范围,尝试展示清代四川邮政的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但这个设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就是海关邮政时期的四川邮件非常难收集,重庆海关邮局仅对海关内部人员以及使领馆提供邮寄业务,不对公众营业,业务量很少,这就造成了四川海关邮件存世特别稀少。
据我统计,由重庆海关邮局寄出的封片存世不超过7枚,在如此稀少的存世封片中,需要寻找到能够充分展示重庆海关邮政史的素材非常不易。首先要找到存世最早从重庆海关寄出的邮件,它是四川现代邮政史的开端,也是邮集的龙头素材!
202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海外一场拍卖会上,出现了一个盖有宜昌海关公文戳的信封,仔细查看图片后发现此封是由重庆寄出,正是我寻找多年的四川第一封,并很幸运地将其拍下,得到这个四川邮政史的龙头封之后,我便对自己的这部邮集有了基本的信心。
虽然完成了龙头封的收集,但是海关邮政史部分不能仅有这一个封,还需要更多的素材进行支撑。幸运的是我又收集到了重庆海关挂号封,海关时期重庆寄出的挂号封已知存世只有2件。
同时我还收集到了重庆海关公文戳封,重庆海关公文戳启用时间很晚,到了1896年8月才启用,海关时期使用实例已知存世也是只有2枚。
最终在我的邮集里一共收录了4枚重庆海关邮政时期的实寄封,重庆海关邮局存世的信封已知仅有7件,现在有一大半都收录到了我的这部邮集里,算是较为完整地展示了那段时期四川海关邮政的初创历程。
自1901年宜昌和汉口邮局派遣4位邮务员到四川拓展邮政局所,四川才进入了邮政发展的蓬勃期。四川邮政的拓展不光是服务于川内民众,同时也是连接长江上游以及西南各省的重要枢纽,特别是对维系藏区的稳定和推动藏区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于是我把藏区邮路的开通作为展示的重点,第一框的第一个史前封就使用了由藏区松潘镇寄出的一枚同治年间的奏折封套,也在文字上强调了川藏驿道自古以来都是进藏最重要的官方正道,也就是清代进藏的官员都是途经川藏线进入西藏。
整部邮集的最后一个封也使用了四川至拉萨的川藏封作为结尾,首尾呼应,不仅确保了整部邮集的完整性,也突出了四川邮政的重要性。在邮路章节里,还用了8个贴片全面展示川藏邮路这条中国最艰险的邮路,如何从分段设立到最终全线贯通。以邮政实物证实了清政府对维护西藏治权稳定和藏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时也用邮政实物证明了从古至今,西藏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在做地方邮政史邮集的时候,我们除了要强调其重要性之外,还需要突出其特殊性,也就是要找到本地区邮政史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故此,我们不仅要对邮政史很熟悉,还需要对当地的历史有所研究,从历史事件上去寻找其对邮政发展的影响,同时也用邮政实物去印证历史事件。
纵观四川近代史,保路运动就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它不仅是四川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还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有了这样的想法,还需要有相关的邮品作为支撑,在相关保路运动的邮品方面,我收集到了一件荣县寄成都的清四次片,此片乍一看非常普通,但细观其邮戳上的时间会发现,此片寄出时正值同志军围攻成都,在围攻期间,同志军切断了一切进出成都的道路,邮件受阻。此邮资片盖荣县辛亥年七月十九日(1911年9月11日)干支戳,另盖有九月初十日(公历的10月31日)成都落地戳,原本只需3天的邮程,因为保路运动的影响,耗时50多天方才抵达。
我的邮集还收录了另一件保路运动的素材,1911年7月12日从法国寄成都的信函,此封经越南从云南河口入境,本打算走川滇邮路抵达成都,可惜时值洪水冲垮了河口至昆明的铁路,此信不得不退回越南,改走海路到达上海,然后沿长江而上,9月2日抵达宜昌,准备寄往成都时也是遇到了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耽搁了20多天才进入成都府,未找到收件人,又改寄到雅州,又再次遇到雅州被同志军围攻,这一拖又是十几天,之后又改寄到宁远,最终又寄回雅州交给收件人。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充分体现了保路运动时期,四川邮政受到的巨大影响。
辛亥革命之后,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大汉军政府在执政期间,曾要求四川各地邮局在邮件上加盖“大汉邮政”戳记,但此命令仅在成都和其周边邮局进行了短暂的实行,目前存世的实物也非常稀少。
成都所用大汉戳记为木刻单圈,圈内刻“大汉”二字,黑色油墨,目前仅见此2枚信销票,未见有实寄封片存世。
另外,海关时期重庆使用的椭圆海关戳,这在全国都是很特殊的,仅有大沽和重庆两个海关邮局使用了椭圆戳,重庆的海关戳还分为了1型和2型,
下图是一封1895年7月12日由重庆寄巴西的信件,辗转改寄多次,盖了21个不同的邮戳,最终于1897年5月13日退回重庆,寄出时盖了重庆海关1型戳,两年后退回时,重庆海关邮局已经改为重庆国家邮局,并已启用海关2型戳,故盖上了重庆海关2型戳。两种重庆海关戳同盖于一封之上,是因为此封跨越了两个邮政时期,也是目前唯一所见。
在局所设置篇里,我也着重介绍了遵义和昭通这两个比较特殊的邮局,此二局从行政管辖上来看,是属于贵州和云南,但这两个邮局却是由重庆总局派人前往设立,成立后也一直归重庆总局管理,直到1907年才划归云南和贵州。这两个邮局的历史,既有四川邮政发展的特殊性,也有全国邮区在早期按海关管辖范围划分时出现的跨省分区的普遍性。
1902年8月26日,由杨文榜前往开办的“邮政代办所”在遵义设立,第一任负责人为刘庚照,隶属重庆总局。清代从遵义寄出的邮件都要走川黔邮路经重庆中转。下图为1903年遵义经重庆中转寄上海的西式封,此封盖遵义木刻碑戳,戳内手填清朝年号和日期,为已知最早从遵义寄出的信件。
1902年5月14日重庆邮局派人前往昭通设立内地分局,其目的也是打通川滇邮路。
在组集地方邮政史时,还需要注意眼光不能完全局限在地方框架内,还是要拓宽视野,更多展示本地区与外省,以及与国际的沟通和交流。
我在邮集中使用了两框的篇幅来详细介绍四川的省内邮路、长江邮路、川黔邮路、川滇邮路,以及川藏邮路,目的是要充分展示四川邮政对相邻各省的邮政辐射和影响,以及四川邮政如何把四川以及西南各省进行联通,并与世界进行交流。
1904年之前,四川的国际邮件都是经重庆沿长江邮路寄往上海,再交上海的外国客邮局寄往海外,这种邮件也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多的国际信件。
在邮集中我选用了这一件盖有多个大圆戳的信封进行展示。此信因为多次改寄,所以在长江邮路上来回寄递,很幸运地盖上了6枚大圆戳,基本把当时长江沿线所设立邮局的大圆戳都集齐了。用这个封来展示长江邮路,就比用一个重庆戳加一个上海戳那种常见素材更有看点,同时也能更全面地展示长江邮路的运作过程。
在展示长江邮路的时候还要继续延伸拓展到四川与世界的沟通,也就是对国际邮路也要做一些展示,比如,苏伊士邮路,太平洋邮路,西伯利亚邮路。四川的邮件大多都是通过这几条邮路运往全世界,但是这样的邮件存世很多,随便找一件展示会显得较为普通,尽量还是选用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素材。
1903年10月1日俄国宣布开通西伯利亚铁路国际邮件寄递服务,大清邮局于1903年10月23日宣布中国的邮件可通过法国客邮局使用西伯利亚邮路,我展示的一枚邮资片于10月从保宁寄出,10月27日抵达上海后,并没有交给法国客邮局,而是贴上了两枚2戈币的俄国客邮票,交俄国客邮局,盖俄客邮10月27日戳,通过西伯利亚邮路寄达英国。目前存世的封片中,这是唯一混贴有俄国客邮票的四川邮件,也是已知最早通过西伯利亚邮路寄递的四川邮件。用此封来展示四川邮件通过西伯利亚邮路的寄递过程,会更有看点。
客观地讲,研究一个地区的邮政史,在重要性上不可能超越研究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的邮政史,但是每个有故乡情结的集邮爱好者,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收藏一些属于自己家乡的邮品,把自己收集的这些家乡邮品整理成集,这不仅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更是对家乡的文化研究保护以及历史文脉传承尽一份责任。上述这部《四川邮政史1891—1912》邮政历史类展品,在“上海亚展”中获得金奖,也算是自己对故乡作出的些许贡献吧!
新年伊始,我希望咱们每一名集邮人都能够讲好自己家乡的邮政以及历史故事,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集邮,关注集邮。
作者: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