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起,冬雨落。在四季的轮转中,冬至已至。作为冬季的第4个节气,它又称为冬节、日南至等,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到了冬至,民间便开始“数九”计算寒天了。
今年冬至,上海石化邮政支局启用了《二十四节气——冬至》YFM118E型邮资机戳。这枚邮资机戳以简约设计为特色,其图案部分巧妙运用了中国篆刻艺术,将“冬至”二字以篆体字形式展现,与左上角的LOGO相得益彰,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味,既体现了简洁之美,又不乏大气。有关冬至邮品,我国邮政曾在2019年11月8日发行过一套《二十四节气(四)》邮票,其中第4枚即为“冬至”。邮票的主图采用了中国画传统工笔勾色画法,以黑色细腻地刻画出母亲全神贯注织毛衣的神态,一旁的孩子则在认真绘制九九消寒图。地上,一只白色小猫乖巧地凝视着主人,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家庭生活氛围。
在这寒冷的时节,一捆柴火,一只火盆,便能让仪式感在冬日里变得更加清晰浓郁。我想,最惬意的莫过于煮一壶热茶,在火堆旁给孩子讲讲儿时的故事,或翻翻那本尘封的邮册……
儿时记忆里,冬至那天晚饭后,奶奶便开始张罗着生火。她从柴房取出爷爷手工制作的火盆,将稻草细致地铺放在火盆底部的灰上,仿佛在为一幅精心设计的图画打下基底。接着,她小心翼翼地将一些细小的树枝均匀地叠放在稻草上。奶奶常说,生火是一项技术活,不可心急。放柴火也得讲究技巧,要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只有层层叠放成松散的锥形,这样才能使柴火充分接触到空气,燃烧得更加旺盛。当一切准备妥当,奶奶娴熟地点燃了一根火柴,将其轻轻贴近稻草边缘,火苗在稻草的表面悄然攀升。紧接着,奶奶用扇子柔和地扇动几下,让火焰逐渐滋长。一时间,浓烟升腾而起,伴随着火星的跳跃,火苗在她不急不缓的节奏中越发明亮,而屋里的空间也随着这些火光与烟雾一下子活跃起来。
火堆烧旺后,家人和邻里们便纷纷围拢过来,仿佛一场盛大的节日聚会。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寒意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满屋的欢声笑语。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彻底松懈下来,畅所欲言。有的讲述他年轻时的冒险故事,有的则开始八卦那些关于村里的风吹草动,或者哪家的猪狗逸事,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几个小孩子也凑热闹般津津有味地听着,时不时迸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就像树林里扑棱飞起的群鸟。
有时大家唠着唠着,还能从火堆里闻到一股烤红薯的甜香,这香味不时刺激着我们的嗅觉,原来是奶奶早就“埋藏”进柴火中的宝贝,那蒸腾的气息仿佛能把一整天的疲累都给抚平。当红薯出炉那一刻,孩子们就躁动起来了。奶奶通常会用灰扑扑的围裙小心地捡起刚出炉的红薯,将它们挨个放在盆边,招呼大家品尝的同时,还不忘嘱咐我们别烫着。待红薯稍微冷却,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剥开那焦黑的表皮,露出里面热腾腾、黄澄澄的果肉。这时,也不管红薯表面沾上的灰,只顾往嘴里送。咬一口,温暖和香甜瞬间充盈嘴巴,从胃一直暖到了心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火堆慢慢熄灭,一切又归于平静。收拾完后,奶奶会悄悄和我说:“今天是冬至夜,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个晚上,快去好好睡上一觉,说不定明天你就长高了。”
眨眼,又是一年冬至日,老屋的火堆早已随着时间齿轮的快速转动而渐渐消失。住在高层,唯一能让我们记住乡愁的,或许只剩下那一台台用电工作的取暖器和空调。此刻,我正坐在书房,抱着女儿欣赏那邮票中的冬日之景。恍惚间,我似乎又看见那火光袅袅的温暖画面,火炉中清脆的噼啪声越来越近,直到追进梦里。
作者:张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