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找回那种“非买不可”的感觉

[日期:2023-09-15]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 [字体: ]
高中年代的我,已经有了近10年的集邮经历。1963年,我在《集邮》杂志上看到一则预告,一大套名为《黄山风景》的特种邮票就要发行了。

此前,父亲花了8角给我买过一大套《金鱼》邮票,爱不释手的感觉还在。《黄山风景》邮票(如图为《黄山风景》部分邮票)发行那天,我看到邮局柜台上摆放着其中几枚常用的4分、8分、10分邮票。大票幅上的淡雅色彩,以及一眼看上去就有雕刻版融于峰峦的凹凸质感,让我喜不自胜,马上掏钱买下了几枚散票,接着又在集邮公司买了全套盖销票。因为《黄山风景》新票总面值2元1角,在一个芝麻烧饼只有3分钱的那个年代,2元1角是我三四天的住校伙食费。

当时,那个连续的购买动作,我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非买不可”的冲动,缘由是那套邮票设计得太精彩了!

实话直说。在新中国邮票中“老纪特”“JT”等发行的年代,不少邮票触发着我的这种久违了的感受。近年来,这种感受很少了,以至几乎没有了。集藏刚刚发行的新邮,则只是一种积习难改的集攒齐全而已。一个另样的感受是,新的设计让人提不起神来,引不起趣来。

当然,不是说这些年的邮票设计“一团糟”。有的也非常精彩,常让我挑灯夜赏,颇感悦慰。或许,由于现在不是“买”,而是“订”与“取”,便没有了“非买”这种迫切性了。但现状是人们对于近年来的邮票设计微词连连,满意度降低。有了网络,大家的“吐槽”时时充耳有闻。又或许,到了大数据时代,引入了先进的电脑设计手段,人们的审美感觉还没有转换过来。但即使说老年集邮人固守传统,就是时尚的年轻人也有不接纳现时设计的种种说辞。

图片


我以为,在这个设计转型之间,出现议论是正常的,但时势的任何改变却不可以改变一点,那就是不能降低艺术含量。往往这个含量不在于技术和手段,而在于文化素养和正确理念。

设计本身就是艺术创作,而不是一种表象的布局。因此,“邮票要有设计”这句话,看似是废话,却指出了邮票要进行艺术“创作”这个根本。设计要有“人”的内涵,要有“作”的精湛,要有“众”的认可。反过来说,大众面对邮票,能够激发一种“非买不可”的冲动,这个效应就是一个“试金石”。

因此,从“人”的这个基点来看,对于“设计”二字,要有新的认知。面对现在的一些邮票,我的感觉是“没有设计”,这种设计缺乏文化的艺术的内涵与功力,特别是缺乏创新的灵动。因此,放在我们面前的邮票,充其量是底线式的“做对了”,而非求精上的“做好了”。这就产生了一个效应,即引发不了人们“非买不可”的迫切感和热爱度。

因此,从设计者到集邮人,我们期盼邮票“要有设计”,而不是复合型的布局;要触发邮票的“非买不可”效应,而不是因求全而勉强攒之。

我们期待着,新邮发行之日正是我们“非买不可”之时!



来源|《集邮博览》总第438期,找回那种“非买不可”的感觉,作者:李近朱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纪”字头邮票市场价格行情
下一篇:“建行”币成为币王的秘密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